《子夏易传》

《子夏易传》一为二卷,一为十一卷 。旧本题卜子夏(前507一?)撰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孔子学生,为莒父宰 。孔子死后,到魏国讲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吸取历史教训,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观点’,李克、呈起都是其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就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
子夏认为《易》之卜筮虽属小道,但也有“道”在,因此“必有可观”,但不可拘泥沉溺于此,必须超越它、提升它,要以成就君子大道之学为宗旨,这与孔子的新易学观完全一致 。子夏的这种易学观可能是自己在研《易》中形成的,也可能是受自于孔子而形成的,但不管怎样,孔子和子夏易学观一致,在研《易》中师生二人于心戚戚、感而遂通,是可以想见的 。
《子夏易传》目录
1.《子夏易传》序
2.《子夏易传》易传提要
3.《子夏易传》卷一 周易上经乾传
4.《子夏易传》卷二 周易上经泰传
5.《子夏易传》卷三 周易上经噬嗑传
6.《子夏易传》卷四 周易下经咸传
7.《子夏易传》卷五 周易下经夬传
8.《子夏易传》卷六 周易下经丰传
9.《子夏易传》卷七 周易系辞(上)
10.《子夏易传》卷八 周易系辞(下)
11.《子夏易传》卷九 周易说卦传
12.《子夏易传》卷十 周易序卦传
13.《子夏易传》卷十一 周易杂卦传
14.《子夏易传》子夏易学初探
15.《子夏易传》关于西汉孟喜古文易的再探讨
"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指的是什么卜商,字子夏 。少孔子四十四岁 。家语云卫人 。郑玄曰温国人 。在孔门中,子夏称为文学 。先师去世后,子夏居河西,为魏文侯师,带有一批学生,而李悝、吴起,是犹以政事成名者 。虽然今天把李吴归入法家,但当年变法图强,却也不愧是夫子足食足兵民信之教也 。该儒家倡导礼制,礼制与刑政在追求制度性上相通,况且当年三晋法家驱逐贵族,是反世官也;立木赏金,是取信於民也;奖励耕战,是足食务本也;教民版筑,是仁民用众也 。至少在子夏的授业弟子那裏,并没有看到以吏为师的专横愚民,而是看到了政治家徵诸耆老的谦逊 。所以,虽然世俗割裂儒法,但子夏弟子至少是不谬师旨的 。但子夏泽及后人的贡献,更表现为他遍讲经书,为之羽翼 。今天存留的《诗序》,大序为子夏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 。一如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体现了以哲理、政事解诗的思想 。礼学,子夏不如子游细致,但子游没留下什麽好弟子,故今之礼学,受业于子夏者多矣 。现存《仪礼丧服传》,便是子夏之徒的作品 。同时,子夏一派注重发掘春秋之微言大义,求其褒贬,论其大道,这与以政解诗是一脉相承的 。子夏之春秋学辗转相受,至汉写成《公羊》、《谷梁》二传,春秋大义,实赖此而传 。另外,现在人多认为《左传》成於战国早期,且作者当身历齐鲁晋楚,并且地位不低——这一推测似乎都指向一人:吴起 。虽然吴起一向名声不佳,但其与魏文侯舟中之论(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足见其见识与历史知识 。而左传一书,精於礼仪,深通兵法,嫺於辞令,也真有子夏后学之风 。夫子晚年好易,则易经也当为子夏所重,所以后世流传《子夏易传》虽为伪书,但子夏传易却是在情理之中的 。子夏还善於乐,今天的乐记、诗序都保留了他的思想,依然是与政事相关,注重德操的引导 。从性格上看,子夏有真情,守礼制,所以子夏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不和,弹之而不成声 。作而曰:「哀未忘也 。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 。」 。也曾经血气方刚,所以他问复仇,问金革之事无辟也,从问政,而夫子答曰:欲速则不达,也可见对他的纠正 。从其言论来看,子夏后期注意修行,但万年还是子夏弟子言交友之道,子夏还是『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这是真情的流露 。然而,礼之道在於品节之,所以子夏一直注意自己的行止,并且很有成效,所以大戴礼记载: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 。孔子曰:‘诗云“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而商也其可谓不险也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这反映了他待人的宽厚,而当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时,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则又表达了他的真情 。夫子曾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所以子夏也开始了对君子小人的思考 。他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也许,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小人之过也必文 。所以子夏一派,专注于立身细节处,而不欲藻饰: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乃至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抑末也,本之则无 。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这一切后天的剪裁与学习,成就了子夏的名誉 。他曾被任为莒父宰,后又为魏文侯师 。晚年居西河,丧子失明,按照曾子谓之,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可见其成就 。曾子说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大概是他离开父母之邦太久了 。而曾子也承认离群索居久已,也许他是如夫子一般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吧 。至於丧尔子,丧尔明,则是其情至深也 。"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指的是什么??刘焉就像当年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西河教书时一样,被人当作圣人孔子了,实际上就是指刘焉图谋不轨 。...制片人那个鬼是谁演的【风水的历史】如下:
【上古及先秦时期】伏羲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和人类的始祖,姓风,建都于陈(今河南开封东) 。《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认为八卦乃伏羲所画 。
神农 亦称连山氏、烈山氏 。一说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相传为姜永(今湖北随县)人,相传伏羲氏所作之易,经十九传而至神农氏 。神农氏扩大了易象的运用,运用阴阳升降消长之象和理数,奠定了中医之基础 。相传其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作《连山易》 。黄帝 古史中说他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伏羲之易,至神农氏后又经八传而至黄帝 。其治易,用途甚广,深致远,制器尚象,发明了文字、音律、乾支、五行、天文、历算、舟车、宫室、杵臼、方矢及棺椁衣衾,并据易而立礼制,兴礼乐治百官,济万民,开拓中华之文化,还曾作兵家八阵法以破蚩尤 。黄帝之易,以坤为首位,认为坤象地而属土,而地面上的万物,均由坤土之功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作《归藏易》 。
周文王 商末周部落领袖,姬姓,名昌 。商纣时为西伯,故亦称伯昌 。周武王之父,武王有天下,追尊为文王,故又称文昌 。相传其被囚羑里时,曾取法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取象于乾,裳取象于坤),演易而穷究天人之理,演伏羲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 。姜尚 姜尚,名望,又称姜子牙 。其祖原居东方、与禹一起治水有功,对于吕,遂以吕为氏 。因周文王曾封尚为专管军事的太师,故又称“师尚父” 。传说,姜尚早年很穷,虽有才华,但怀才不遇,后听说文王求贤,遂到渭水支流钓鱼,果为文王所赏识 。文王被囚羑里归国后,重用姜尚,参与策划伐商大计,后来扶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 。民间常称他为姜太公 。传说古代兵书《六韬》为他所著 。
周公 西周杰出政治家 。姓姬,名旦,亦称公旦,叔旦 。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 。文王之子,武工之弟 。相传他不仅精通易学,还曾作八卦爻辞 。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老子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说创始人 。姓老,名聃 。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为谥号 。楚国苦邑(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老子之学,宗黄帝《归藏易》之体系,首重坤柔 。其守静、贵柔、尊阴、无为的思想,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和数字推测法,被认为是在《周易》的成卦程序以及易有两仪、四象、八卦的启示下衍生出来的 。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五千余言 。
孔子 (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作为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孔子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强调卦爻辞对道德修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善学《易》的人,不去占筮,认为《周易》的用处在于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卜问吉凶祸福 。这种对《周易》的理解,对后来儒家学者解易产生很大的影响 。后来儒家解易,注重卦爻辞的教育意义,不注重筮法 。如荀子之言∶“善为易者不占 。”(《荀子大略》)《易传》更是充分反映了孔子重人道教育意义的治《易》倾向 。使《周易》完成了由卜筮之书向哲学著作的过渡 。至于传统上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则自宋代欧阳修《易童子传问》提出疑问以来就一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迄今尚无定论 。卜商(前507-?) 春秋末儒学家、政治家 。名商,字子夏,以字行 。孔子得意门生,易学著作相传有《子夏易传》十一卷,今人多认为此书为后人伪托 。
荀子(前313?-前238) 战国后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学大师 。受战国时期阴阳学说或以阴阳说解易的影响,他以阴阳为哲学范畴,说明事物的发展 。并曾引用《周易》卦爻辞论证自己的观点 。【《子夏易传》】邹衍(前305-前240?) 战国末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人 。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 。其学说对象数派易学有一定影响 。“五德终始”说后来成为西汉谶纬学说的基石 。
蔡泽 战国时辩士 。燕国人 。精研《周易》,其易说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以阴阳消息说来解释《周易》中的义理 。
鬼谷子 相传为战国时楚人,纵横家之祖 。姓名传说不一,因隐居于鬼谷而号称鬼谷子,后人或称鬼谷先生 。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史记》载其为苏秦、张仪之师 。其学源自《易》,论因变无常,从黄老“心术”论世御事,讲求内外损益之理,后来又演变为“反应”、“揣摩”之术,为纵横家所宗 。首创多种“方术”“秘术”留传后世,今传《鬼谷子》一书,系后人伪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