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焦虑情绪,首先要做的就是拒绝“脑补”


远离焦虑情绪,首先要做的就是拒绝“脑补”
文章图片

王晓摄
心理话
晓婷从小成绩优异 , 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 名牌大学毕业后她顺利进入一家世界500强公司 。 虽然进入了更大的舞台 , 但晓婷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 她特别担心周围人的评价 , 对别人谈及的话题超级敏感 , 喜欢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下 , 如果控制不了 , 就觉得自己从一个“学霸”“女神”变成一个“失败者” , 总觉得紧张不安 , 感觉灾难将要来临 。 尽管晓婷工作非常用心 , 但由于信息对接有误 , 造成客户损失 , 客户直接找到了老板 , 并扬言要投诉她 , 晓婷知道后紧张不安 , 觉得无法呼吸 , 晚上彻夜难眠 。
此刻 , 晓婷一个人坐在会议室里 , 不安地摆弄着手里的笔 , 在笔记本上写了又划 , 划了又写 。 虽然室内温度只有18℃ , 但晓婷坐在空调下的吹风口处仍汗流浃背 , 此时似乎有千万双眼睛盯着这间会议室 。 领导从远处走过来 , 一脸严肃 , 晓婷想象着领导发怒的样子 , 感到将有一顿狂风暴雨来袭 。 出乎意料 , 领导叮嘱了一句“以后多加注意”就离开了 , 狂风暴雨瞬间变成风和日丽 , 但晓婷的内心并不轻松 , 因为这样的情绪起伏几乎每天都会遇到 。
晓婷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由焦虑情绪所引发的问题 。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 , 人们在那些具有危险性、威胁性和挑战性的情境中容易产生焦虑 。 焦虑常常无形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 那我们应该如何与焦虑共存?
人人都会有 , 过度“脑补”易加重焦虑情绪
焦虑是一种自然反应 。 生活中处处可见焦虑 , 人人都会焦虑 , 它是一种情绪而非性格缺陷 , 也可能是遗传进化的结果 , 在面对潜在威胁时 , 焦虑让我们做更多的准备或获取更多的信息 。
太纠结于过去的人容易抑郁 , 太担忧未来的人容易焦虑 。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担心 , 由三部分组成 。 焦虑由生理、认知和行为三部分组成 。 生理部分 , 即焦虑时的躯体感受 , 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冒汗、燥热、肠胃不适、尿频等;认知部分 , 即焦虑时头脑中的想法 , 如事情马上要失控、一定会出现灾难化的结果等;行为部分 , 即在焦虑过程中或焦虑后采取的应对方法 , 如坐立不安、拖延、回避等 。
【远离焦虑情绪,首先要做的就是拒绝“脑补”】引发焦虑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 , 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 。
相比于事件本身 , 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或赋予事件的意义 。 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 , 有些人认为做好必要的防护就够了 , 该复工复工 , 该上学上学 。 但有些人认为外面处处有病毒 , 即使“全副武装”也不敢在外面多待一会儿 , 回家反复消毒洗手 , 甚至拒绝出门 。 灾难化思维、回避和过度控制的应对方式是加重焦虑的主因 。
焦虑的人常使用灾难化思维的认知方式 , 把不是灾难的事情放大成灾难或认为自己无力应对 , 如“考不上清华大学 , 我就完了” 。 这是一种“想象中的危险” , 回避和过度控制是处理焦虑的2个常用手段 。 但过度使用回避和控制会使人们丧失现实检验自己想法的机会 , 无法确定危险是来源于想象还是现实 , 所以回避和控制的越多 , 承受焦虑的能力越差 。
学会与焦虑相处 , 从生理、认知、行为三个方面改善
应对焦虑最好的方式是活在当下 , 3步可改善焦虑 。
从生理部分来看:放松训练 。 学习呼吸放松、渐进式肌肉放松、全身扫描、想象放松或冥想等放松方法来缓解内心的焦虑紧张 , 并且学会在紧张情境中迅速应用这些方法 。
从认知部分来看:认知矫正 。 学习觉察并记录当下焦虑的想法 , 问问自己对这种想法的相信程度有多大 , 有没有什么证据支持这种想法 , 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 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 发生最坏结果的可能性有多大 , 如果发生了最坏的结果 , 是否可以应对 。 不断用这些认知策略对抗原来的负面思维 , 焦虑会有实质性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