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解析明代舟山海防忽略的原因

舟山古称翁山、昌国 , 自古以来便被聪明的华夏人民进行开发 。 宋朝时期 , 政府在此设立盐场 , 元朝时期将舟山化为州级行政区 , 但是到了明朝又下降为县级 。
清朝时期并未对此进行多大改变 , 在大部分时间里 , 舟山都是宁波下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 。 舟山地理位置优越 , 可以说是东海沿岸的门关 , “夫定邑为宁郡咽喉 , 而舟山为定邑门户 , 攘外正所以安内 , 舟山固则定邑固 , 定邑固则宁郡以达绍郡俱固 。 ”
但是在明朝时期舟山的海防并没有引起朝廷的关注 , 甚至还一度成为海盗 , 走私集团的大本营 。 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 。
明代舟山海防忽略的原因
1、从政治角度分析
因为中国历史在近代之前没有遭受过较大的海洋入侵 , 所以中国历代统治者对海防的重视性不足 。 在明朝时期 , 虽然有张士诚、方国珍残存势力和日本商人、武士勾结起来的倭寇 , 但是统治者仍不重视 。
就连朱元璋也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 , 僻在一隅 , 得其地不足以供给 ,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 若其自不揣量 , 来扰我边 , 则彼为不祥 , 或既不为中国患 , 而我兴兵轻伐 , 亦不祥也 。 吾恐后世子孙 , 倚中国富强 , 贪一时战功 , 无故兴兵 , 致伤人命 , 是大不可 。 ”
【历史故事】解析明代舟山海防忽略的原因
文章图片
就连日常巡海也被朱元璋以“海道险 , 勿出兵 , 但令诸卫严饬军士防御之”给废止了 。
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 , 是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 其言语直接影响了之后历代帝王的决策 。 保守的海防思想极大的制约了全国海防事业的发展 , 使沿岸守军放弃据大陆较远的如舟山等岛屿 , 将岛屿中的住户迁出 , 守军仅留极少的战斗力弱小的民兵 。
据史料记载 , 舟山中中、中左两所有500名精壮丁 , 舟山营有士兵及杂役526名 , 昌国水营有军兵932名 , 民兵1836名及福船两只 , 冬仔船1只 , 钓船一只 , 渔船一只 。 总计士兵3794名 , 出海的船也仅有112只 。
舟山地区海域面积大 , 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巡视 , 而这样薄弱的防守势力 , 人员的缺乏根本无法有效的管理舟山群岛 , 这就为盗贼的入侵抢劫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 使守军抵御沿海倭寇失去了有利地位 。
2、从地理角度分析
首先 , 舟山岛距离大陆较远 , 且四面环海 。 海岸线不整齐、支离破碎 , 易攻难守 , “贼舟无处不可登崖 。 ”当投入大量军队进行防守时 , 大量的粮食物资就特别容易被抢或偷 , 久而久之岛屿的海防便被忽略了 。
【历史故事】解析明代舟山海防忽略的原因
文章图片
其次 , 除舟山主岛之外 , 还星罗棋布着诸多小岛 , 这些小岛遍布整个水域 , 这使得海寇有了藏身之地 , 防守部队很难检查彻底 , 这就给了海寇可乘之机 。
此外 , 舟山岛西面环海 , 且海域面积广大 , 第一带来的影响是 , 海寇进行掠夺完成后 , 逃跑起来丝毫没有障碍 , “一望海洋 , 浩渺无际 。 ”这大大加大了防守的难度 。
第二带来的影响是舟山距离内地有很漫长的一段水路 , 一旦战争爆发 , 在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古代 , 支援起来非常之慢 。 再说 , 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 盛行东南风 。 在古代船只的主要动力为风力 , 而东南风正适合于贼船的进攻 , 而不利于官船的防守和追击 。
再就是 , 舟山群岛的形成 , 是舟山群岛是浙东天台山脉向海延伸的余脉 , 在1万至8千年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将山体淹没才形成今天的岛群 。 群岛的最高峰在桃花岛的对峙山,海拔544.4米 。
整个群岛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 。 其形成原因决定了舟山群岛并没有肥沃的土壤 , 无法提供充足的粮食 。
仅有的沿海耕地还因多年受海水入侵的影响 , 土地盐碱化严重 , 产量低下 。 当时税收规定“民田每亩条税银三分四厘 , 米麦一升三合 。 ”本身自己的产量数就低 , 再加上政府的严苛税收 , 扣除税收后 , 百姓连勉强度日都难 , 更别说要养活一大批军队了 。
【历史故事】解析明代舟山海防忽略的原因
文章图片
外加上海患严重 , 经常有海寇进行掠夺骚扰 , 这把居民逼上绝境 , 以至于迁民于内地 。 当岛上没有居民后 , 就无进行大力度防守之必要了 。
3、从经济角度分析
元代由于蒙古人的黑暗统治 , 经济衰弱 , 外加元明换代之际的战乱 , 导致朱元璋上台时经济状况不佳 。 国家财政应优先解决重要问题 , 所以在海防问题上并没有投入大量精力和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