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乌台诗案始末:如果没有她,千古第一才子苏东坡就陨落了

【爱历史】乌台诗案始末:如果没有她,千古第一才子苏东坡就陨落了
文章图片
苏轼
苏轼 ,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 ,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 中国文化史上的超级巨星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苏轼所处的两宋时期 , 堪称中国文人的黄金时代 。
宋自太祖开国以来一直重文抑武 , 在政治体制上实行皇帝与文人共治 , 士大夫地位之高 , 为历朝历代之冠 。
政治上的清明和文化环境的宽松造就了两宋时期文化璀璨、人才辈出的盛世景象 。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 , 历数千年之演进 , 造极于赵宋之世” 。
这是最好的时代 , 但是于苏轼而言 , 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 。
祸从口出
惊才绝艳的苏大学士 , 在诗词书画上成就斐然 ,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 被誉为“古往今来第一大才子” 。
然而 , 他的一生却命运多舛、仕途坎坷 。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 , 最后甚至被流放到蛮荒的儋州(今海南) 。 但是要说他最大的劫难 , 无疑要数“乌台诗案”了 。
所谓“乌台” , 指的是北宋的御史台 , 因官署内遍植柏树 , 故又称“柏台” 。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 , 乃称乌台 。 苏轼曾因诗作获罪 , 羁押乌台监狱近半年 , 史称“乌台诗案” 。
虽然名曰诗案 , 但它的导火索却非苏轼的诗词作品 , 而是一份谢表 。
按惯例 , 北宋官员上任前要向皇帝上表 , 以谢圣恩 。 苏轼当时由徐州调往湖州任知州(地方行政一把手) , 于是就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 。
本来 , 例行的谢恩就是走个过场 。 说上几句为朝廷鞠躬尽粹之类的套话 , 再拍拍皇帝陛下的马屁也就是了 , 但苏轼却偏偏出了幺蛾子 。
因为反对激进的变法 , 这些年他备受革新派的打压 , 仕途上很不得志 , 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感大约是很强的 。 因此 , 在上表的时候 , 苏轼是有情绪的 。
人一旦有情绪 , 下笔的时候往往就不受控制了 。
于是 , 苏轼的谢表中 , 就有了这么一句:“知其愚不适时 , 难以追陪新进 。 察其老不生事 , 或能牧养小民 。 ”
这下他算是摊上事了 。
因为 , “新进”、“生事”这个两个词 , 在当时是很有些忌讳的 。
在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 , 保守派与变法派斗争激烈 , 保守派领袖司马光曾在写给王安石的长信里用“生事”二字来指责变法 , 这个词后来就成了攻击变革的习惯用语 。
【爱历史】乌台诗案始末:如果没有她,千古第一才子苏东坡就陨落了】而“新进”一词则是苏轼本人的原创 , 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 , 以图一切速成之效” , 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 , 而巧进之士益多” 。 后来 , 曾经热烈拥护王安石的吕惠卿把王安石给卖了 , 使其罢相 , 实锤了“巧进之士”的名声 。 因此“新进”这个词自此变成了贬义 , 在不少人心里已经等同于人品低下了 。
这就难怪革新派的何正臣 , 在看到苏轼的谢表时要拍案而起了 。 他觉得 , 苏轼这厮是在暗讽革新派都是些惹事生非、投机取巧之人 。 这简直就是无耻的人身攻击嘛 。
那就上奏参他吧 , 不能轻易放过了苏某人 , 任由他侮辱咱们革新派 。
按说苏大才子不过是说了几句风凉话 , 这在开明的宋朝压根就不算个事儿 。 要知道在仁宗时期 , 别说挖苦同僚 , 大臣们指桑骂槐 , 糟践皇上的事也不是没发生过 , 不照样活得好好的吗?
更何况 , 神宗皇帝本人还是苏轼的粉丝 , 非常欣赏他的才华 , 常常对苏作爱不释手 。 所以 , 吃瓜群众和苏轼自己一样 , 怎么也想不到 , 这一次他要栽大跟斗了 。
因为 , 老苏这一回点儿确实有些背 , 踩了一个大大的雷 。
简单地说就是 , 他在不合适的时间 , 对不合适的人 , 说了不合适的话 。
当初神宗皇帝矢志变法 , 但却举步维艰 , 朝堂内外阻力巨大 , 最后不得以选择妥协 , 终止了部分新法 。 就连皇帝陛下最为信任的 , 变法的灵魂人物王安石也下野赋闲去了 。
但是神宗显然是不甘心的 。
变法失利后 , 他又在元丰年间(公元1078~公元1085)搞起了改制 。 而苏轼上表谢恩 , 就发生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 , 即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 。
不管是变法还是改制 , 反对者一点没有要消停的意思 。 神宗此时正需要杀一儆百 , 为革新扫清障碍 。 苏轼自己主动送上门来 , 实在是个绝佳的打击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