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上海鲁迅纪念馆年度特展“愿有英俊出中国”:重温鲁迅与青年故事

:原题为_上观|上海鲁迅纪念馆年度特展“愿有英俊出中国”:重温鲁迅与青年故事。
年度特展“愿有英俊出中国——上海鲁迅纪念馆藏美术品展”正在展出 。 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郑亚说:“鲁迅先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 一幅看不尽的画 。 ”近日 , 采访人员走入展厅 , 尽管是个工作日的下午 , 但参观者不断 , 有年轻人、孩子 , 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
青年是展览关键词
站在入口处 , 一位年轻男士读着展板上的文字:“生命的路——鲁迅写道:‘我们从古以来 ,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 有拼命硬干的人 , 有为民请命的人 ,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当时的一批革命青年、仁人志士不满于统治者的腐朽 , 通过自己的行动抨击社会黑暗 , 甚至用生命抗争 。 鲁迅给予了这些青年积极的引导和真切的关怀 , 而青年亦同样以实际行动赢得了鲁迅的肯定 , 走出自己的生命之路 。 ”一旁 , 张充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油画作品《鲁迅像》凝视着往来参观者 。 这是画家根据鲁迅先生1933年5月26日的留影所作的 , 鲁迅生前曾评价这是自己“最精神饱满的一帧”相片 。 画像中 , 鲁迅的眼神平静中见深沉 , 就像数十年前那样注视着今天的青年 。
青年 , 是这次展览的关键词 。 鲁迅纪念馆精选55件(组)馆藏美术品和17件(组)文物及复制品 , 从革命青年、文学青年、文艺青年三个角度 , 用一幅幅画、一册册书 , 生动讲述鲁迅与青年的故事 。
在鲁迅结识的青年共产党人中 , 瞿秋白可以说是与其意气相投的 。 他们原本并不相识 , 但神交已久 , 正如瞿秋白在写给鲁迅的一封信中所说:“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 , 没有见面就是这样亲密的人 。 ”展览中 , 有多幅作品是表现鲁迅与瞿秋白交往的 , 如吴捷的油画《陈云到北川公寓鲁迅寓所接瞿秋白转移》、俞启慧的版画《战友——鲁迅与瞿秋白》、张漾兮的版画《鲁迅与瞿秋白》等 。 策展人介绍 , 有别于美术馆举办美术作品展的展陈方式 , 出于人物类纪念馆的使命 , 这次年度特展希望以美术品与文物结合的专题形式“讲故事” 。 比如 , 鲁迅与冯雪峰的关系 , 其中既有版画《战斗的友谊》《鲁迅与冯雪峰》、国画《“陕北来人”》等呈现鲁迅与冯雪峰几个阶段交往的故事细节 , 展柜中还有为抗议国民党杀害左联五作家和其他革命志士的暴行 , 鲁迅与冯雪峰等秘密编印的《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 , 以及印完这本《前哨》后鲁迅与冯雪峰两家在照相馆拍下的合影 。
呈现亦师亦友关系
【上观|上海鲁迅纪念馆年度特展“愿有英俊出中国”:重温鲁迅与青年故事】展品中不乏名家之作 。 陈逸飞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油画《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讲话》以1930年3月2日“左联”在中华艺术大学成立 , 鲁迅在会上讲话的情景为题材 。 画面以鲁迅为中心 , 作为发言者 , 鲁迅与认真聆听的青年们距离极为亲近 。 蒋兆和的国画《记念刘和珍君》创作于1961年 , 表现鲁迅悼念遇害学生刘和珍的情景 。 蒋兆和曾在上海听过鲁迅的演讲 , 在鲁迅的启发下 , 将目光聚焦于“病态社会下的不幸人们” , “为人生而艺术”成为他艺术生涯的主题 , 遵循徐悲鸿为现实而创作的倡导 , 最终成为“为民写真”的艺术家 。 配合蒋兆和这幅画作呈现的展品还有鲁迅发表在《语丝》上的《记念刘和珍君》以及《京报》上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 。
展览最后一部分“大众的艺术”着重表现鲁迅与木刻青年的交往 。 中国新兴版画是在抗日救亡的革命浪潮和轰轰烈烈的左翼文化运动中兴起的 , 与鲁迅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鲁迅对版画的提倡 , 一方面缘于其长期养成的对黑白线条艺术的浓厚兴趣 , 更重要的是 , 他认为版画制作简便、耗费较少 , 且可一版多印 , 易于流传 , “当革命时 , 版画之用最广 , 虽极匆忙 , 顷刻能办” 。 其中 , 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是鲁迅最为推崇的 。 展品中 , 可以看到不少鲁迅与珂勒惠支的关联 。 比如 , 油画家俞云阶创作的《鲁迅像》 , 右上方的背景就描绘了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 。 李以泰的版画作品《旧像愈催破 , 人类便愈进步》描绘了鲁迅在编辑画册时脑海中所呈现的珂勒惠支作品《反抗》;另一幅《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 , 画面中鲁迅身后的墙上同样有珂勒惠支的版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