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宋代的科举保障特奏名制度:落榜次数满足要求,晚年可下放基层

所谓的特奏名制度其实就是一种宋朝时期的养老制度 , 只不过这个养老对象有些特殊 。
只有在省试、殿试中落榜的进士才有机会享受 , 普通的百姓人家是不能享受特奏名制度的 。
【历史故事】宋代的科举保障特奏名制度:落榜次数满足要求,晚年可下放基层
文章图片
但是特奏名制度虽然是宋朝的一项特殊制度 , 从最开始到完全成形也经过了数次的改革 , 每一个时期对于能够享受特奏名制度的进士都有不一样的要求 。
那么特奏名制度究竟有什么样的优待呢?总体来说在宋朝年龄在50岁以上的 , 举荐次数超过4次的落榜进士就可以享受特奏名制度的待遇 。
而特奏名制度也明确规定了享受此待遇的人在科举考试时可以享有特殊待遇 , 入仕以后还可能享受到减免赋税、免除服役等等的经济上的特权 , 而且在这些进士老了以后 , 政府对其老年生活也有一定的保障 。
这样看来特奏名制度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制度 , 同时也有利于宋朝民心的稳固 , 从而达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作用 。
只不过特奏名制度也有它本身的短板 , 那就是特奏名制度的优惠政策使得政府要背负很重的责任 , 这样会出现政府的财政赤字 , 同时入仕人员的增多也会使得政府出现冗官、冗费的危险情况 。
虽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负面影响 , 但是特奏名制度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 下面就将针对特奏名制度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 。
【历史故事】宋代的科举保障特奏名制度:落榜次数满足要求,晚年可下放基层
文章图片
一、特奏名制度在使用时有一定的限制标准
上述提到特奏名制度在使用的时候会有很多条件 , 而且每一个时期的限制条件还不尽相同 , 这个和宋朝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首先能够享受特奏名制度的人都必须是进士身份 , 也就说明了一定是参加过科举考试 , 而且还是得到过名次的人 。
科举制度是从隋唐时期开始发展完成的 , 到了宋朝自然就十分成熟了 , 既然科举制度已经日渐规范、规则也日趋完备 。
那么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命运 , 或者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达到步入仕途的目的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
虽然科举考试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人 , 可是朝廷需要的人才并没有那么庞大 , 因此在科举考试中很多人即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 最后还是没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
但是这种情况还会造成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 那就是很多人为了能够考取功名从而选择了一辈子读书 , 这些一辈子读书的人的养老问题就成了朝廷必须重视的情况 。
【历史故事】宋代的科举保障特奏名制度:落榜次数满足要求,晚年可下放基层
文章图片
因此特奏名制度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诞生了 , 这项政策的出现对于这些只知道读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 , 自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 养老问题由朝廷负责 。
1、北宋时期特奏名制度的发展过程
只不过政策的出现很多时候都是迟于问题现象的 , 所以说在北宋初期虽然也有特奏名之实 , 可是并没有形成制度 , 直到宋真宗继位之后 , 特奏名制度才真正地被制定成了政策 。
在《宋史·选举志》中有过明文记载“凡士贡于乡而屡黜于礼部 , 或廷试所不录者 , 积前后举数 , 参其年而差等之 , 遇亲策士则別籍其名以奏 , 径许附试 , 故曰特奏名 。 ”
从这则记载中就可以看出宋朝为什么制定特奏名制度 , 也可以看出能够享受特奏名制度的人员 , 在被举荐次数和年龄上都有一定的要求 , 一旦哪一个方面没有达到要求那么这个人就不能享受特奏名制度的优待 。
在宋真宗时期 , 能够享受特奏名制度的人是“进士六举 , 诸科九举以上 , 虽不合格 , 并许奏名 。 ”也就是说宋真宗时期的要求是进士要落榜六次以上 , 其他名次人员要在落榜九次以上才能满足要求 。
而这一时期对于年龄上的要求就比较地模糊 , 宋真宗只说“累举不第 , 年齿已高 , 深不怜悯 。 ”也就是说只要是年岁高者即可 , 并没有指定是六十、七十这样具体的年龄 。
【历史故事】宋代的科举保障特奏名制度:落榜次数满足要求,晚年可下放基层
文章图片
到了宋仁宗时期 , 特奏名制度就有了更具体的要求“进士五举年五十 , 诸科七举及六举终场年六十 。 ”从这则史料记载可以看出 , 宋仁宗对于特奏名制度的对象 , 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 。
进士人员要满足五次落榜要求 , 并且年龄也要在五十岁以上才能满足条件 , 至于进士以下的科举人员就要满足六次以上并且年龄在六十岁以上才能享受特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