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宋代的科举保障特奏名制度:落榜次数满足要求,晚年可下放基层( 二 )


2、南宋时期特奏名制度的发展过程
不过这个条件非常的高 , 能够达到要求的人并不是很多 , 因此到了南宋时期 , 皇帝对于能够享受特奏名制度优待政策的条件有所调整 , 降低了一些标准 , 只不过被举次数和年龄依然是最基本的要求 。
比如说宋高宗时期对于特奏名制度的要求是“四举 , 年五十以上;七举 , 年四十以上者 。 ”这样一来能够享受到特奏名制度优待的人员就变得多了起来 , 能够达到要求的读书人也就更多 。
到了宋孝宗时期 , 关于特奏名制度的要求又发生了改变 , 具体要求为“诸路进士八举 , 年四十以上 , 五举 , 年五十以上 。 ”
宋神宗时期则是“景祐五年以前到省举人 , 进士一举 , 诸科前后两举 , 见年六十五岁以上 , 令本贯州县当职官勘会闻奏 , 当议特与推恩 。 ”这时特奏名制度已经不太重视被举次数 , 更多地是把重点放在了年龄之上 。
【历史故事】宋代的科举保障特奏名制度:落榜次数满足要求,晚年可下放基层
文章图片
所以说综上所述在两宋时期 , 特奏名制度的特点就是不断地变化 , 不断地更改条件 , 为的就是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求 。
当然也可以看出无论条件怎么变化 , 基本上都是被举次数和年龄大小的变化 。
二、特奏名制度的优待政策到底是什么
特奏名制度之所以能够一直不停地沿用 , 并且受到科举考生的欢迎 , 自然就证明了特奏名制度本身有着非常优越的条件 。
首先就是特奏名针对的只是科举制中没有成功的老人使用 , 这就使得这项政策从一开始设立时就充满了人性 , 自然也会得到发展 , 而享受到特奏名制度优待的人员从制度本身的命名就可以看出 , 享受的是特殊的试题 。
在科举考试中最后一场测试就是殿试了 , 也被称为是正奏名 , 与正奏名相比特奏名的考试内容就容易很多 , 也就是说给了这些老年考生一个更加容易晋升的台阶 。
在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 , 享受到了特奏名制度优待的进士考生 , 在考试的时候只需要测试两项项目即可 , 一项是论一首 , 一项是诗一首 , 而且难度相对也比较容易 。
除了进士以外 , 其他诸科也有相应的优待政策 , 只需要对义五道即可 , 也就是说其他诸科在测试的时候也只需要作答五题即可 。
【历史故事】宋代的科举保障特奏名制度:落榜次数满足要求,晚年可下放基层
文章图片
到了宋神宗时期特奏名制度优待政策变得更加地简单 , 进士只需要考试一题 , 而且难度较小 , 也就是说基本上能够达到特奏名制度标准的考生基本上都可以顺利地通过考试 。
除了考试更容易通过以外 , 在录用上特奏名考生也有相应的特权 , 尤其是在宋神宗时期 , 可以说只要是特奏名考生最后都能得到录用 , 无论在殿试时候成绩如何 , 即便没有合格也一样可以得到录用 。
就比如在元丰年间一位七十多岁的特奏名考生参加完殿试后 , 在他的考试文章中就写到了“臣老矣 , 不能为文也 , 伏愿陛下万岁万万岁 。 ”按说这样的作答肯定是不可能合格的 , 想要获取功名也是不现实的 。
可是这位老人是一个特奏名考生 , 于是在最后结果公布时宋神宗居然以“嘉其诚”为理由 , 封了这位老年考生出品官 , 并且终身享受俸禄 。
【历史故事】宋代的科举保障特奏名制度:落榜次数满足要求,晚年可下放基层】如果说这样还不足以说明特奏名的优待 , 有时在考试时朝廷甚至还会允许一些特奏名考生不用到场参加考试 , 这样的特权足以说明了特奏名的优待政策之丰厚了 。
当然特奏名享受到了这些优惠政策更容易晋升仕途 , 但是因为特奏名考生年事已高而且能力参差不齐 , 所以朝廷也不会委派重要官职给他们 。
最多的就是“诸州文学助教” , 这样一个官职既能给年老考生一个圆满的结局 , 也能最大程度地将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 。
【历史故事】宋代的科举保障特奏名制度:落榜次数满足要求,晚年可下放基层
文章图片
不过官职虽低 , 待遇却并不低 , 这些人所享受的是一般人士绝对无法享受的经济特权 , 最起码这些人的养老问题不需要担心 , 而且也不用担心服役、赋税的问题 。
虽然特奏名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冗官现象 , 对于政府的财政问题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 但是总的来说特奏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很成功的 。
不但给了那些一生读书致力于做学问的人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 同样给了他们养老的资本 , 为很多人解决了养老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