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光明日报》|那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雪域高原生长——西藏那曲、昌都两地决胜全面小康掠影( 三 )


为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扶贫优势 , 当地政府一方面大力发展牧业经济合作社 , 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 , 为对接龙头企业夯实合作基础 , 一方面大力改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 , 夯实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
2018年1月 , 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建成开始运营 。 以奶制品深加工为突破口 , 色尼区探索出了适合藏北牧业发展的“一十百千万”模式 , 即以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十个奶源基地 , 十个奶源基地带动一百个村级合作社 , 一百个村级合作社带动千户牧民 , 千户牧民带动万头牦牛奶牛 。
通过统一品牌、统一订单、统一销售 , 嘎尔德在牧民与消费者、草场与市场之间搭建起了桥梁 , 为好产品找到了好销路 。 截至目前 , 嘎尔德已吸纳76个贫困村、3203户16227名群众向基地供奶、销售肥料、草地流转等 , 共向群众兑现收益2800多万元 。
于是 , 传统农牧民纷纷变身“股东” , 变身技术工人 , 村里的大学生也渐渐回来了……藏北草原上 , 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采访札记】
寻访西藏变化的密码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刘江伟、方曲韵
从昌都到那曲 , 紧紧相依的两个市 , 我们却走了近半个月时间 。 从横断山脉到藏北草原 , 从村民新居到高山牧场 , 沿着雪域乡村的褶皱腠理 , 贴着藏族百姓的生活脉络 , 我们急切而又小心翼翼地寻访西藏变化的密码 。
在昌都洛隆县 , 我们见到了洛隆县副县长王金星 , 他是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干部 。 短短一年时间 , 他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故乡 , 开口闭口就是“我们洛隆” , 俨然是主人公的姿态 。 一批批援藏干部把心安在了这里 , 把这里当成了家 , 毫无保留、一心一意地支援高原建设 。
在昌都边坝县 , 64岁的巴桑老人紧紧握住我们的手 , 眼里泪花闪烁 。 丈夫去世后 , 她一人带着女儿 , 日子如同在刀尖上过 。 2016年 , 她搬进了新居 , 生活来了个大变样 。 养老保险、草原补贴、种粮补贴……她掰着手指头 , 数不清的脱贫优惠政策 。 “年纪太大了 , 想再年轻几岁 。 ”老人突然羞涩地像个小姑娘 。
在那曲嘎尔德牧场 , 我们见到了返乡大学生德吉拉姆 。 从中南大学毕业后 , 出生在城市的她 , 没有选择在城市工作 , 而毅然来到了牧场 。 她向往夏日草原的青涩味道 , 享受与公司共成长的奋斗经历 , 看重牧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蓬勃朝气 。
一片土 , 一个故事;一群人 , 一部传奇 。 行走在雪域高原 , 新变化新故事层出不穷 , 纵横交织 , 汇聚成一部暖人心脾的故事丛书 。 从这部书里 , 可以见到西藏改革发展的缩影 , 可以读出西藏奇迹背后一批批党员干部的奔跑和努力 , 更可以感受党中央治边稳藏的决心 。
新时代西藏 , 正朝向美好生活大步走来 。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