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光明日报》|那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雪域高原生长——西藏那曲、昌都两地决胜全面小康掠影( 二 )


左贡县紧邻芒康县 , 同样藏在横断山脉深处 。 地广人稀 , 道路崎岖 , 看病远、看病难问题曾经困扰着当地老百姓 。
回忆起第一次来左贡时的情景 , 现任左贡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特聘主任的马红雨记忆犹新:“非常吃惊!当时检验科什么设备都没有 , 全靠一两个医生手工操作 , 能检测的项目只有十几个 。 ”
2011年 ,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与左贡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 , 马红雨作为第一批派驻专家来到左贡 。 当年 , 检验科就添置了生化仪、血细胞分析仪等设备 。 在马红雨的耐心讲解指导下 , 检验科全员都能熟练使用仪器设备 。 “准确快速检测是实现准确快速诊疗的前提 , 现在各项检测速度更快、结果更准确 , 大大提升了后续诊疗的效率 。 ”马红雨介绍 。
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的支援下 , 近年来左贡县人民医院还新成立了包括急救中心、儿科、高原病诊疗科、皮肤科、眼科、康复医学科、感染管理科等在内的11个专业科室 , 并购置了螺旋CT、大型制氧机、输血系统等一大批先进医疗仪器 。
硬件有了 , 但高原上最缺的还是人才 。 为破解这一难题 ,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通过“师带徒”医疗帮扶活动和组织人员到北京培训等方式 , 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强、留得住的骨干力量 。
藏族医生扎西松姆如今已是独当一面的青年医生 。 2013年 , 当时仅27岁的扎西松姆到北京培训了半年 , 回到左贡后很快就被任命为妇产科主任 。 2019年9月 , 她又参加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首轮“师带徒”医疗帮扶活动 , 结业考评时荣获医师组第一名 。
“现在 , 我即便是回去了 , 也不用担心科室的医疗水平会下降 。 ”马红雨说 。
除了留设备、留技术、留人才 , 对口帮扶更为西藏卫生健康事业留下了好的制度和标准 。 在昌都市丁青县 , 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专家医疗队根据丁青县人民医院各科室实际 , 相继开展了包括“包虫病根治肝切除术”“包虫病特异性抗体检测”“两型包虫病超声诊断”等134项新技术新业务 , 规范了包括“感控管理标准”“护理质量管理”在内的10多项制度 。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把病看好了 , 马红雨觉得这就是千里帮扶的最大价值 。 通过“造血式”的医疗扶贫方式 , 高原上真正留下了一支又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
【光明网-《光明日报》|那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雪域高原生长——西藏那曲、昌都两地决胜全面小康掠影】 当股东的农牧民
变化 , 也在藏北草原悄然发生 。
从家到奶站的路 , 牧民尼珠再熟悉不过 。 每隔三四天 , 家住那曲市色尼区达萨乡阿达村的尼珠便要骑上摩托车 , 将牦牛鲜奶卖往嘎尔德中心奶站 。 “奶站离家就20分钟车程 , 一趟能运50斤奶 , 卖600块钱 , 方便!”尼珠说 。
过去 , 不少牧民的家远离市区 , 自家产的牦牛鲜奶因为运输问题无法销售 。 如今 , 像这样的一级奶站遍布色尼区12个乡镇 , 延伸到草原深处的134个牧业行政村 , 并通过冷链体系将牛奶源源不断送往嘎尔德基地加工厂 。 经过统一加工处理 , 奶油、拉拉、酥油、奶渣等7大类牦牛乳制品 , 被运往本地中小学校、拉萨的门店等 , 送上消费者的餐桌 。
那曲是高寒纯牧业县区 , 也是深度贫困地区 。 这里的高寒气候拒绝了大多数生命 , 却构建了牦牛、牧草和人 , 这一简单而稳固的生物链条 , 历经数千年 。
光明网-《光明日报》|那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雪域高原生长——西藏那曲、昌都两地决胜全面小康掠影
本文图片
那曲市嘎尔德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内 , 当地农牧民在生产牦牛乳制品 。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方曲韵摄/光明图片
曾经 , 藏北草原的牦牛肉、牦牛奶等牧业产品虽然质量好、有特色 , 但产量低、周期长 , 精深加工产品和知名品牌基本空白 。
有好产品 , 却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市场 , 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