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被冻死?

【历史故事】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被冻死?
文章图片
历史提问
冬季地窖温度较高 , 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 , 而在户外被冻死?
答:古代穷人的一件苦事 , 正是“过冬” 。
苦在哪里?今天我们熟悉的“穿棉衣盖棉被”“生火取暖”等冬季生活 , 对于古代穷人来说 , 几乎就是奢求 。 就以“棉衣棉布棉被”等御寒衣物来说 , 一直到南宋年间时 , 棉被还只是有钱人家的奢侈陪葬品 , 唐代时的棉衣“白叠子”也是贵族专享 。 在明太祖朱元璋大规模普及种棉之前 , 普通老百姓基本望尘莫及 。 就连纸都成了古人的“过冬刚需” 。 以纸为材料制成的纸被 , 在古代也极为受宠 , 宋代时常用来赈济穷人 。
至于“生火取暖”?古代木炭、煤炭、柴火的价格 , 对于普通老百姓家来说都是天价 。 木炭在唐朝年间 , 还曾是官员工资的一部分 , 宋代木炭每秤的价格 , 常达到200文 。 明代时煤炭普及起来 , 但一百斤煤炭的价格 , 在明朝中后期高达一钱三白银 , 都是绝对硬通货 , 烧起来就是烧钱 。 宋代诗人赵扩冬天缺少燃料 , 只好把车劈了当柴烧 , 这都算“有钱人” 。 元曲里更有名句:“穷人家柴薪不够 , 只能听凭冷雨寒风催折” 。
【历史故事】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被冻死?
文章图片
外加古人的房子 , 并非我们许多后人想象中那样坚固 。 哪怕到了建筑技术比较先进的明清年间 , 陕西等地的民居 , 还常见“木皮代瓦” , 山东农村的房子“多茅茨土阶” , 基本都是茅草房 。 这样的屋子放在古代北方的寒风大雪里 , 基本让人想想都冷 。 明清年间尚且如此 , 其他朝代更可以想 。 杜甫笔下“路有冻死骨”的一幕 , 绝非艺术加工 , 却是古代穷人冬天里的常见景象 。
当然对这问题 , 现代许多“历史票友”们也常有“聪明想法”:别看古代冬天冷 , 可地窖里暖和啊 。 古代的穷人完全可以住在地窖里啊 , 何必非要在寒风里苦熬呢?
【历史故事】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被冻死?
文章图片
其实 , 如果要看个别古代平民生活图景 , 这“聪明想法”也是有道理的 。 比如在西北黄土高原个别山区 , 就有带有地方特色的“地窖院” , 即在平地上挖一个十多米深的大坑 , 然后在坑的四壁打出几眼窑洞 , 形成可以居住的院落 , 即“地窖院” 。 这些“地窖院”往往纵深三米多 , 里面冬暖夏凉 , 看上去十分宜居 。 但放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 , 却并不适合 。 不是每个地方 , 都有西北黄土高原这种地貌条件 。
而这 , 也恰是古代穷人“不住地窖”的第一个原因 , 放在古代科技条件下 , 除了在一些地貌特殊的地区外 , 对于大部分地区的穷人来说 , “挖地窖”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 首先工程量极大 , 在缺少现代挖掘装备的古时候 , 施工难度也极高 。 甚至就连施工工具 , 成本都是极高 。 以“文官工资高”的宋代为例 , 宋代一户普通自耕农家庭 , 锄、镰、锨、耙等铁农具的成本开支 , 就在30贯以上 , 相当于七品知县三个月的俸禄 。
所以 , 对于古代大多数穷人来说 , “挖地窖”这事 , 是个既挖不动也挖不起的事儿 。 古代的地窖 , 基本是个要动用不少人力物力的大工程 , 而且无论是贮藏用的仓库还是冰库 , 基本都是贵族有钱人或官府专享 。 穷人家真心用不起 。
【历史故事】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被冻死?
文章图片
而且退一万步说 , 就算古代穷人不缺力气不缺钱 , 真能挖出地窖 。 “躲地窖里过冬”这事儿 , 也是绝对的高危 。 熟悉相关理科知识就知道 , 古代地窖里空气流通差 , 人在里面呆久了 , 中毒是常见的事儿 。 南北朝时的医学典籍《小品方》里就说 , 地窖里往往有“伏气” , 能够“郁闷杀人” 。 隋朝的《诸病源侯论》里也认为地窖“多有毒气” 。 所以 , 古人进地窖时 , 往往先点根蜡烛 , 如果蜡烛熄灭 , 就要先给地窖通风 , 防止发生中毒 。
进个地窖都要如此谨慎 , 何况“住在地窖里过冬”?
甚至就算地窖通风良好 , 住进去没有生命危险 , 这地窖也绝没想象中好住 。 就以刚才说过的“地窖院”为例 , 这些有着良好通风的“地窖院” , 虽说没有“毒气” , 却是阴暗潮湿 , 一开始住进去冬暖夏凉 , 住久了必然有害健康 。 新中国时期 , 许多终于搬出“地窖院”的农民也回忆说 , 老一代住在地窖院的人们 , 岁数大了都“驼着背走路 , 整天说关节疼” 。 而放在古代史上 , 那些到处“地窖院”的西北地区 , 其实也是“有钱人才住房子 , 农民住在地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