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被冻死?( 二 )


【历史故事】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被冻死?
文章图片
所以说 , 无论古代现代 , 这看上去“冬暖夏凉”的地窖 , 真是轻易不能住 。
因此 , 哪怕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古代史上 , 地窖的主要作用 , 也不是为了住人 , 而是作为仓库 。 就以存储粮食为例 , 中国的地下储粮技术 , 在春秋战国年间起就发展起来 , 对于历代王朝来说 , 隐蔽且存储量大的“地下粮仓” , 都是至关重要的“钱袋子” 。
比如隋朝的含嘉仓 , 就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地下粮仓 , 它的总面积42000平方米 , 有四百多个仓窖 , 其设计也十分科学 , 整个窖底的夯层厚七厘米 , 窖低还有以桐油为粘合剂的防潮层 , 防潮层上还铺有木板干草 , 专门用来防潮 。 虽然隋朝是个短命王朝 , 但这先进的地窖设计技术却传承下去 , 使大量粮食可以长期保持 , 为历代王朝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
【历史故事】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被冻死?
文章图片
而随着地窖技术的发展 , 中国古代窖藏蔬菜水果的技术 , 也在一代代演进 。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明清 , 诸如葡萄、梨、韭菜、蔓菁都陆续可以在地窖里储藏 , 并让古人在冬天吃上“反季节蔬果” 。 在明清年间的北京等北方大城市里 , 兜里钱多点的老百姓已经能在冬天吃上窖藏大白菜 。 有钱人则可借助先进的“地窖火炕”技术 , 在自家地窖里种菜 , 比如大白菜、黄瓜、豆芽、韭菜等新鲜蔬菜 , 都能种得出来 , 特别是黄瓜 , 在明清年间的北京被称为“王瓜” , 可知有多贵 。
所以说 , 在中国古代 , “家里有地窖”的意义 , 就和今天“家里有矿”差不多 。 能坐拥地窖在冬天里大嚼黄瓜 , 就是那时代的“土豪标配” 。
【历史故事】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被冻死?
文章图片
而且 , 也同样随着明清年间 , 地窖建造技术的进步 , 在当时的战争领域 , “地窖”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 。 明清年间以前 , 由于技术限制 , 短时间构筑地下工事的难度极大 。 所以除了相对简易的地道挖掘外 , 古代战场上的“地窖”其实极少 。 但明朝年间起 , 火炮大量应用在战场上 , 传统的城墙营垒 , 越来越无力抵挡重炮的轰击 。 新型的“地下工事” , 终于异军突起 。
而把“地窖技术”用到炉火纯青的名将 , 首推明末清初大英雄郑成功 。 早在抗击清军的海澄之战里 , 他就祭出了新颖的“地窖战术” 。 面对清军密集的重炮轰击 , 郑成功命人快速发掘大量地窖 , 每个地窖可以藏身多个士兵 。 然后当清军炮击结束后 , 藏身地窖的郑成功部士兵一跃而出 , 迅速将惊愕的清军冲垮 , 打出南明抗清战争里一场漂亮胜仗 。
【历史故事】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被冻死?
文章图片
现代战争中的土工作业也必不可少(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役里 , 面对盘踞安平古堡的荷兰殖民者 , 郑成功在强攻受挫的情况下 , 再次采取“地窖战术”:南明大军在安平古堡外围挖掘了宽阔的壕沟 , 足以放置各类攻坚装备 , 同时数千名士兵在战壕里藏身 , 步步向安平古堡逼近 。 这强大压力 , 最终令荷兰殖民者乖乖投降 , 沦陷38年的宝岛台湾 , 终于重回祖国怀抱 。 这带有近代战争色彩的“地窖战术” , 也是中国古代战争的重要一步 。
看上去能“防寒”的地窖 , 虽然“防寒”意义不大 , 却在古人的生活、战争等多个领域 , 有着重要的意义 。
【历史故事】冬季地窖温度较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户外被冻死?】参考资料:《中国历代军事工程》《古人过冬主要靠熬 , 烧炭烧煤烧柴都是妄想》《中国古代地下储粮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