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左手光伏,右手储能,逆变器要逆天了?


半导体|左手光伏,右手储能,逆变器要逆天了?
这段时间 , 股市的焦点在新能源 , 而新能源的焦点在储能 。
最近出台的重磅文件《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 , 要求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并网规模 。
尽管没有直接点名储能 , 但市场早已将储能视为直接利好对象 。
由于光、风等自然条件多变 , 导致输出功率不稳定 , 光伏、风电无法时刻满足并网的功率要求 , 也就是弃光弃风 。 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 。 如果能将这些浪费掉的电能储存起来 , 那么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还会继续降低 。 而这也是资金爆炒储能的原因 。
在明确了大方向之后 , 更重要的是寻找基本面爆发力最强的细分领域 。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 , 那么逆变器就是种子选手 。
逆变器可不是新概念 。 在去年的光伏行情中 , 逆变器是涨幅最大的上游环节 。 行业龙头公司的股价一年十倍 , 实现了市值从200亿元到2000亿元的飞跃 。
也就是说 , 逆变器既可以是储能概念 , 也可以是光伏概念 。
其中的道理其实不难理解 。 逆变器在光伏系统中 , 发挥着交/直流转换、功率控制、并/离网切换等重要功能 。
在没用储能系统辅助的时候 , 光伏发的电直接通过逆变器并入电网 。 而有了储能之后 , 光伏发的电 , 先通过逆变器储存到储能系统中 , 然后这些电再通过逆变器并入电网 。 虽然多拐了一道弯 , 但就能把浪费掉的电(弃光)节约下来 , 从而延长了光伏的利用小时数 。
逆变器需求的增长是必然的 。 根据相关研究的预测 , 2025年全球光伏储能逆变器对应的装机量可达104GW , 而2020年全球装机量仅5.3GW 。 也就是5年20倍 , 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80% 。
或许有人会说 , 新能源所有的细分领域 , 需求都在涨 , 那逆变器的过人之处又在哪里?
简单来说 , 逆变器有耗材的逻辑 。 大型地面光伏电站的寿命 , 通常在20年左右 。 而逆变器受内部电子元器件(IGBT、电容、电感等)所限 , 使用寿命一般不超过10年 。 换言之 , 光伏电站一生中 , 至少要用2个逆变器 。 这导致逆变器需求不仅受益于光伏的增量 , 还会受益于存量 。
下游需求的激增 , 通常会导致上游产品的涨价 。 只不过 , 逆变器行业最大的看点不是涨价 , 而是供给端的行业格局 。
之所以不必期待涨价 , 是因为逆变器既有技术壁垒 , 也要拼低成本 。
以光伏逆变器为例 , 1台逆变器连接十几片光伏组件 , 逆变器一旦出问题 , 整个系统就会瘫痪 。 对于安全性的强调 , 使得早期的逆变器都是德国制造 。 不过 , 就整个光伏产业链而言 , 逆变器是其中投资门槛最低 , 最轻资产运营的环节 , 而这也给接下来的低成本埋下了伏笔 。
国内厂商后来捅破了技术上的窗户纸 , 并拿出大干快上的精神 , 迅速铺开产能(净资产运营的行业 , 产能扩张迅速) , 用物美价廉的产品 , 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 , 还将逆变器在光伏系统总成本中的占比压到不足10% 。
在2017年时 , 中国逆变器的“六神”(前六强)的出货量 , 加起来超过了全球的50% 。 这一数据在2020年甚至上升到了60% 。 而且以后只多不少 。 原因还是成本领先 。 2020年 , 国产厂商销往海外的产品中 , 集中式和户用逆变器单价仅为0.25元/W和0.5元/W , 远低于海外企业0.57元/W和0.78元/W的售价 。
成本领先给国内厂商构筑了宽广的护城河 。 说出来可能不信 , 菊(hua)厂(wei)也做逆变器 , 而且还做成了行业出货量第一 。 出货量排名第二的 , 便是前文提到的一年十倍的龙头股 。
其实 , 涨价除了对行业自身的格局不利之外 , 还会有跟客户闹掰的风险 。 现如今 , 光伏产业链中最不好惹的 , 就是下游电池片、组件厂商 。 上游谁敢涨价 , 他们就合起伙来锤谁——涨价但被针对的硅料、光伏玻璃就是例子 。
最好的状态是双赢 。 只有双赢 , 才能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 这样看来 , 良好的行业格局 , 才是逆变器行业手里下金蛋的母鸡 。
综合以上的分析 , 逆变器的投资逻辑 , 可以总结为以下4点:
1. 刚刚起步的储能赛道 , 将成为逆变器新的增长点 。 光伏逆变器和储能逆变器在原理上相通 , 因此 , 身处光伏赛道上的逆变器厂商 , 可以顺利搭上储能的列车;
2. 逆变器需求的增速 , 会高于光伏产业链的整体水平 。 原因是逆变器的寿命只有光伏系统的一半 。 在光伏组件的一生中 , 至少要用2个逆变器 。 这种耗材逻辑 , 使得逆变器的需求不仅受益于光伏的增量 , 还受益于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