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科举制度被“发扬”光大,却影响读书人数百年,这到底是谁的错?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 , 唐宋年间皆有沿用 , 但是直到明朝 , 才被发扬光大 。 唐宋年间的科举制度 , 虽然沿用科举制 , 但是由于每次的录用人数不过十几人 , 其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 洪武三年 , 明朝政权稳固之后 , 朱元璋开始扩张科举制的录用人数 , 科举制得到很好的发展 。
科举制的发展虽有利于朝廷的人才选拔 , 但是后来 , 随着统治者的逐渐用力 , 科举制也失去了原本的初衷 , 甚至影响到往后几百年的读书人!
【爱历史】科举制度被“发扬”光大,却影响读书人数百年,这到底是谁的错?
文章图片
先说一下明朝初期的科举制度 。 当时的考试总共分为三级 , 分别是院试、乡试和会试 。 当年朱元璋扩张了科举制的录取人数之后 , 很多寒门自己开始拼命读书 , 为的就是有朝一日 , 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
读书人参加考试 , 对他们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 就得从最初的院试开始说起 。
【爱历史】科举制度被“发扬”光大,却影响读书人数百年,这到底是谁的错?】参加院试的人统称为童生 , 这个“童生”可不是说参加院试的都是儿童哦!毕竟在当时 , 七八十的童生也是常有的 , 院试的考试范围是州县 , 在院试当中的合格者 , 被称为秀才 。 而在当时 , 政府对秀才的要求也是极高的 , 院试成绩分为六等 , 只有考到一等的人 , 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考试成绩位于一、二等的考生 , 才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考试 。
【爱历史】科举制度被“发扬”光大,却影响读书人数百年,这到底是谁的错?
文章图片
考上秀才的人 , 虽然没有做官的机会 , 但是却也算是摆脱了平民的身份 , 他们还有一些高于平民的特权 , 例如可以免除一个人的徭役 , 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用下跪行礼等等 , 秀才虽有特权 , 但是终究不是官 , 所以那些考上秀才的人 , 自然想更上一层!
下一级考试就是乡试 , 在乡试中过关的人被称为举人 , 这一类人是有资格做官的 。 乡试实质上是省一级的考试 , 三年一次 , 由行省出题 , 且参考人员有人数限制 。 举人比秀才又高了一个等级 , 虽然有资格做官 , 但是他们做官是有前提条件的 , 只有当现有的官员死亡 , 他们才有机会候补上去 。
【爱历史】科举制度被“发扬”光大,却影响读书人数百年,这到底是谁的错?
文章图片
如果顺利考上举人 , 那么就得立即着手准备次年二月的会试 。 有资格参加会试的人 , 都是举人身份 , 也就是说 , 能够参加会试的人 , 基本上都是各省中的精英 , 实际上竞争力还是非常大的 。 朝廷会从这些人中挑选三百人(偶尔会有变动)参加会试 , 这三百人被称为贡生 。
贡生通过会试之后 , 被称为进士 , 成为进士之后 , 就要面临最后的一关——殿试 。 在殿试之上 , 考生们低着头 , 等待着皇帝出题 。 殿试的考试内容 , 主要是策问 , 考生回答完之后 , 就要退出大殿 , 等待皇帝和大臣们根据考生的表现 , 进行排名 。
【爱历史】科举制度被“发扬”光大,却影响读书人数百年,这到底是谁的错?
文章图片
殿试的成绩一般以档次的形式出现 , 共有三甲 。 一甲三人 , 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人 , 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 , 赐同进士出身 。 此时 , 状元、榜眼、探花等 , 都是会直接安排官职的 , 但是官职不高 , 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 , 必须先到基层服务几年才有机会升迁 , 但是好歹算是当上官了 。
【爱历史】科举制度被“发扬”光大,却影响读书人数百年,这到底是谁的错?
文章图片
科举制的兴起 , 表面上看是给了那些寒门子弟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 但实际上科举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 寒门子弟做官的人越来越多 , 也就意味着那些名门望族逐渐没落 , 科举进士们大多同出寒门 , 多有惺惺相惜之意 , 也就容易拉帮结派 , 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运转 。
【爱历史】科举制度被“发扬”光大,却影响读书人数百年,这到底是谁的错?
文章图片
笔者并没有言过其实 , 自古以来 , 文官在朝堂之上的威慑力 , 远远大于武将 。 而当这些文官形成一个团体之时 , 他们的一言一行 , 不仅会给皇帝带来压力 , 还会影响平民百姓的生活 。 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 , 所以朱元璋和他的后人们不断“改进”科举制 , 增加考生应试的难度 , 但是他们或许没有想到 , 他们的所作所为 , 对中国的影响长达数百年 , 远远超过了明朝的统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