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李大钊为什么要翻译《资本论》?( 二 )


基于上述认知 , 侯外庐坚持对生产方式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给予了自己特殊的理解∶"特殊的(历史上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特殊的(历史上一定的)劳动者(力)二者的特殊结合方式 。 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话来表述 , 就是'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 ,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 但是 , 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的因素 。 凡要进行生产 , 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 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 , 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 马克思接着就据此概括作为特定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特点 。 "
当翻译《资本论》 , 初步系统了解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后 , 侯外庐便自觉放弃了参加"打语录战"(即"公式对公式" , "教条对教条")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 "一直取'客观'立场分析各家之见的成与败 , 不曾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 所以 , 赢得了比较充分的时间来摸索自己的路" 。 他继续从事翻译 , 甚至于"在监狱里深造德文" , 通过翻译发现问题 , 进而深入到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 , 从历史研究中丰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 《中国古典社会史论》一书创造性提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三原则" , 即确定中国古代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古代 , 谨守考证辨伪的方法 , 力求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古代史料结合起来作统一的研究 , 明确"各民族所经历的古代奴隶制 , 有着不同的路径"
【历史故事】李大钊为什么要翻译《资本论》?
文章图片
二、探究亚细亚生产方式 ,
揭示中国文明社会的起源及其特殊性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正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延长的代表作 。 侯外庐试图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 , 证明马克思的假说 , 并且做进一步的理论延伸 。 同时 , 探索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路径 , 运用正确的方法论处理中国古代浩繁的史料 。
那么 , 作为"亚细亚国家"是如何实现政治统治的?这是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不可回避的问题 。 侯外庐认为 , 中国古代"在氏族废墟上所建立的城市国家 , 是拿'宗礼'作为政治统治原则的" 。 我们看到 , "周的国家也称作'宗周'" 。 "氏族贵族统治权是专及的 , 没有族外人参加的余地 , 这即是所谓'宗子维城'" 。 按"其理论是∶'异姓则异德 , 异德则异类 。 ……同姓则同德 , 同德则同心'(《国语·晋语》) 。 统治者都是'兄弟甥舅'之类" 。 从统治者权利义务的起源着眼 , 它的文明标志则是隐形的 , "藏在所谓鼎、彝、尊、爵的吉金本身" , 这些"氏族贵族所专有的礼器 , 后来才成为贵族地位的名称" 。 因此可以说 , "'礼'是文明社会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器'是保藏这个制度的神圣东西" 。 也正是由于此 , 中国古代文明社会不仅"没有复杂的官制" , 亦"没有封建官制的地方色彩" 。 侯外庐进而论证了中国古代官职的起源 , 说明官的本质 。
三、重识《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首先 , 它是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民族化、历史化的结果 , 亦可称之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中国版” 。
其次 , 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典范 , 冲破思想禁区 , 开始了一条深入认知中国的理路 。
再次 , 它为中国思想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社会史与思想史的有机结合 , 成为侯外庐史学研究最显著的特征 。
(文字摘自《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侯外庐与《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历史故事】李大钊为什么要翻译《资本论》?
文章图片
1.《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侯外庐著
将马克思主义学说民族化
探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特殊规律
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践过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20世纪40年代关于中国上古社会的文明起源、政治变迁及发展道路的重要研究成果 。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之一 , 侯外庐并没有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现成结论 , 而是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 , 对马克思笔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 对中国上古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 这些见解和看法时至今日愈发显现出其特有的理论光辉 。
【历史故事】李大钊为什么要翻译《资本论》?
文章图片
侯外庐(1903—1987) ,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 1923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 同时攻读法律和历史 。 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 。 1930年回国后先后在哈尔滨法政大学、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 1949年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