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生死约定”:面对16位战友的墓,他说我来尽孝,一句承诺36年!

导语:这是一位可敬的英雄军人 , 这是一段充满友情和亲情的漫长人生:在一次著名的卫国战斗中 , 面对16具战友的尸体 , 他欲哭无泪 , 悲痛中萌生了“认亲”的念头 。 于是 , 他毅然承担起做“儿子”的义务 , 36年如一日热情无私地照料着16位烈士的母亲……
【爱历史】“生死约定”:面对16位战友的墓,他说我来尽孝,一句承诺36年!
文章图片
一、英魂之托登门认亲1984年暮春 , 一场震惊中外的攻占老山的战斗中 , 年仅22岁的济南军区某部副连长孙兆群奉命率领一支突击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回了被敌人占领的0号阵地 。 岂料 , 进攻中暗处一阵枪响 , 16名战士先后遭难 , 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 。 16座墓碑 , 仿佛像16把尖刀插在孙兆群心上!
部队凯旋时 , 他来到随他出征的16位烈士墓前 , 眼里噙着泪水 。 悲痛之余 , 一个至真至美的善举油然而生——战士为国尽忠 , 我替战友尽孝 。
他在烈士墓前哽咽道:“好战友 , 放心去吧!你们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 , 你们没尽到的孝心 , 我来尽 。 ”
他回到营房做的第一件事 , 是把参战期间攒下的1000元工资 , 分别寄给了每位烈士的父母 , 并给每位烈士的父母写了一封“认亲信” 。
从此 , 他的生命便分成两半 , 一半属于他的军事指挥员工作 , 一半是16位烈士的母亲 。
【爱历史】“生死约定”:面对16位战友的墓,他说我来尽孝,一句承诺36年!
文章图片
带着那份情、那份念 , 他在自己负伤未愈的情况下 , 拄着拐棍 , 爬山涉水 , 千里迢迢来到烈士顾克顺的家 , 将浸着血迹的300元钱和自己的微薄薪金双手交给老人 , 含泪道:“娘 , 克顺光荣地走了 , 我就是您的亲儿子……”
接着 , 他又马不停蹄地北上 , 赶到位于泰山北端的烈士薛精英家……连续几天几夜的奔波 , 他刚刚愈合的伤口感染了 , 隐隐肿疼和持续低烧使他举步维艰 。
还有最后一位烈士的母亲没有见到 。 那坐落在沂蒙山深处的人家此时也许正为失去的儿子而痛苦万分 , 也许正因失去劳力而田园荒芜……
想着想着 , 孙兆群再也躺不住了 。 草草吃下几片消炎药后又风风火火爬上巍巍沂山 , 走进烈士公衍进家那幢低矮的茅屋 。
那段日子 , 公衍进一家老小仍未从巨大的悲痛中解脱出来 。 烈土的母亲整日抱着儿子的遗像 , 哭干了汨 。 儿子生前的领导能辗转数百里来到这深山 , 老人的心田如沐春风 , 浑浊而凄凉的眼睛霎时闪过一缕惊喜 。
【爱历史】“生死约定”:面对16位战友的墓,他说我来尽孝,一句承诺36年!
文章图片
他双手交给老人一封烈士还没有写完的遗书:“娘 , 好想您 。 如果我能生还 , 一定穿着整齐的军装给您敬一个军礼……”而今 , 他在老人面前郑重举起右手 , 替战友补上了这一缺憾 。
面对此情此景 , 老人顿时泪流满面 , 百感交集 , 犹如看到了可亲可爱的儿子 , 看到了昨天敲锣打鼓送子参军时的难忘一幕 。
1989年 , 金秋十月 。 孙兆群被上级选派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深造 。 但那份对母亲悠悠的牵挂并未因此而中断 , 他依旧把老人的疾苦冷暖记在心上 。
那年寒假一到 , 他顾不上家里刚刚分娩的妻子 , 便匆匆跳上开往丹徒的汽车 , 走了几十个小时于天黑前赶到烈士仲瑞生的家 。 当地武装部转来——封加急电报:妻儿病重 , 望速归!!!
紧紧攥着那张标记3个感叹号的电文 , 他没有回家 , 而是又挤上了北去的列车 , 到鲁西平原的曹县、郓城探望两位年迈多病的烈士母亲 , 给老人带来过年的鱼肉和新衣 , 也带来了一份浓浓的孝心 。
当他风尘仆仆赶回住地 , 敲响自己的家门时 , 新春隆隆的钟声已响彻午夜的上空 。
春天的脚步是挡不住的 , 春芳满园的花香也是关不住的 。 他无私的爱和燃烛般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他所在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每一位官兵 。 为此 , 学院党委给他记二等功 , 并号召全院师生向他学习 。
【爱历史】“生死约定”:面对16位战友的墓,他说我来尽孝,一句承诺36年!
文章图片
当时的国防部长闻讯后欣然挥毫题词:孙兆群同志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 为时代青年之楷模 。
二、鸿雁传情隔不断的爱他登门“认亲” , 一一走访完16位烈士的母亲 。 为此 , 他走遍了5个省市自治区16个乡村 , 行程1万多公里 , 用了350多个节假日 。 从黄海之滨到青海高原 , 从松辽林区到淮河两岸都留下他深深的脚印和汗水……
每一位烈士牺牲的日期、时辰 , 每一位烈士母亲的生日他都记在心上 。 每逢烈士的忌日 , 每当烈士母亲的寿辰 , 她们总会收到署名“兆群儿”的家书和汇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