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读书笔记:辛亥革命中的“排满”宣传及其时代局限( 二 )


文章图片
孙中山和他的伙伴们
为了集中打击“清人” , 革命党人做了大量舆论工作 。
首当其冲的 , 是宣传中国已亡于“清人” 。 他们摒弃了强调文化认同的“大一统”观点 , 着重强调种族差异的“华夷之辨” 。
在轻率地得出“汉族源于西方”的观点的同时 , 他们极力否认“满族是中国人” 。 如“满洲未建国前是中国的羁縻州” , “不同于中国主权直接覆盖的领土” , “未曾在明代取得中国国籍”等等 , 可谓“百花齐放” , “异彩纷呈” 。
因此 , “非中国”的清朝取代明朝 , 便非一般皇室更替的改朝换代 , 而是“中国被外族灭亡” 。 邹容在《革命军》自序中 , 便署明“皇汉民族亡国后之二百六十年” 。
实际上 , 持“亡国论”者实为革命党人的主流 。 宣传“亡国”的本质 , 是为了给带有“亡清”色彩的武装革命做背书 , 只有“亡清”才能建立新的“合众政府” 。
【爱历史】读书笔记:辛亥革命中的“排满”宣传及其时代局限
文章图片
孙中山于1905年提出的政治纲领中 , 前两句即“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
除了“剖明族源” , 必然要详尽揭露“清人”祸国殃民的深重罪行 。 在这方面 , 革命报刊做出了效果极为显著的工作 。 其中以作为《民报》临时增刊的《天讨》火力最为集中 , 影响也极大 。
《天讨》收有军政府《讨满洲檄》、《普告汉人》、《四川革命书》、《四川讨满洲檄》、《江苏革命书》、《河南讨满洲檄》、《安徽讨满洲檄》、《直隶省宣告革命檄》、《山东讨满洲檄》、《广东人对于光复前途之责任》、《云南讨满洲檄》、《谕保皇会檄》、《谕立宪党》等文 。
【爱历史】读书笔记:辛亥革命中的“排满”宣传及其时代局限
文章图片
《民报》临时增刊的《天讨》封面
这些文章大都能结合各地区、各阶层的特点 , 以其切身利害为引爆物 , 调动大多数人对清朝政府的憎恶与反抗 。
《四川革命书》列举满清治蜀苛政有六 , 即征粮、抽税、攘夺、迫捐、虐杀、筑路 , 结论是“舍排满而外 , 决无自全之策” 。
《江苏革命书》强调清廷重税苛敛 , 本省受害最深 , 因而无款兴学、筑路、创实业和派留学生 , 并结合沪宁铁路实例呼吁:“其主权尚属我江苏乎?而可以不革命?”
《河南讨满洲檄》则痛心于本省路矿权利丧失殆尽 , 悲怆宣言:“呜乎!河南者 , 汉人之河南也 , 而满虏欲卖则卖之 , 天下雠仇 , 宁有过是者耶?”如是等等 , 不必缕叙 。
【爱历史】读书笔记:辛亥革命中的“排满”宣传及其时代局限
文章图片
孙中山
客观地说 , 发动革命最为简便且易于收效的动员方法 , 无疑是激发民族情感和煽动民族仇恨 。 因此 , 很多人狂热鼓吹“最急进的破坏主义”和“最急进的破坏之方法” , 用以煽起被压迫民众更大的怒火 , 那怕是未必真心实意打算去付诸实行 。
历史表明 , 在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非常严重的时期 , 这种情绪煽动的手段 , 在短期效果上远远胜过理性诉求 。 所以 , 在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民国后 , 胡汉民把“排满”宣传的功效 , 认定为“根本之成功” 。
4)“排满”宣传的局限性
伴随着清朝的灭亡 , 这一“偏激”的宣传口号 , 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 。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宣布:国家之本 , 在于人民 , 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国 , 如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人 , 是曰民族之统一 。
孙中山还指出:“所望者以后五大民族 , 同心协力 , 共策国家之进行 , 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 , 则我五大民族共同负荷之大责任也” 。
【爱历史】读书笔记:辛亥革命中的“排满”宣传及其时代局限
文章图片
“五族共和”宣传资料
实际上 ,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晚清的“立宪派” , 都提出过“满汉融合”的“大民族”理念 , 但其指导思想和运作主体依旧有很大不同:
立宪派倡导的 , 是在维持清朝统治的前提下 , 以满族为主导 , 融合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革命派主张的 , 则是在推翻清朝并建立共和国的前提下 , 以汉族为主导 , 融合满族与其他兄弟民族 。
过度的“排满”宣传 , 更扩大了其观点的严重缺陷 , 即源远流长的大汉族主义 。 同盟会纲领标榜“中国者 , 中国人之中国” , 与“驱除鞑虏”联结起来 , 就产生了诸多问题 。
宁调元的《仇满横议》上指出 , “中国者 , 中国人之中国 , 非异族所得有之中国 , 亦非异族所能代理之中国也” 。 这里的“异族” , 无疑是“非中国人”的满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