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宋代名臣张士逊的一生

【爱历史】宋代名臣张士逊的一生
文章图片
郧西乾兴寺见证了宋代名臣张士逊辉煌的一生 。
【爱历史】宋代名臣张士逊的一生
文章图片
【爱历史】宋代名臣张士逊的一生】宋仁宗(资料图)
【爱历史】宋代名臣张士逊的一生
文章图片
张士逊(资料图)
位于郧西县城关镇乾兴寺村的乾兴寺 , 始建于唐代 , 为郧阳府十景之一 。 乾兴寺以皇帝年号命名 , 是因为郧西曾走出了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北宋宰相、诗人张士逊 , 而乾兴寺也见证了张士逊与宋真宗、宋仁宗两代皇帝的君臣情谊 。
■文、图/采访人员罗毅特约采访人员温明
师从儒道郧西走出一代名臣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 , “乾兴”是宋真宗年号 , 此年号仅用一年 , 即1022年 。 这一年 , 宋真宗驾崩 , 年仅13岁的宋仁宗赵祯继位 。
而在郧西县城关镇的乾兴寺村 , 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乾兴寺 。 其中乾兴寺最早不叫这个名字 , 后来才改用皇帝的年号“乾兴”命名 。 这是为什么呢?据了解 , 这是因为后人为了纪念从郧西出走的一位历史名人——北宋宰相、诗人张士逊 。
张士逊生于公元964年 , 字顺之 , 曾长期活跃于北宋政坛、文坛 , 在宋仁宗时期三次拜相 , 与仁宗亦师亦友 , 与寇准、范仲淹、苏辙等为同僚、文友 , 堪称我国古代名臣的典范 。 张士逊集郧阳文化、汉水文化、武当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于一身 , 早年修学儒道 , 中年出仕 , 晚年归佛 ,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 。
张士逊是地道的郧西人 。 其祖上为河北清河 , 曾祖时迁至郧西 , 曾祖、祖父都葬于郧西 , 其祖茔就在乾兴寺西北方山的南面 , 即六官坪方向 。 《郧县志》(康熙版本)卷二十一丘坟条记载 , 张尚书即张士逊之墓在郧县(今郧阳区)城西北三十里 。
《宋史·张士逊传》载 , 张士逊出生前 , 父亲就去世 , 出生七天母亲病逝 , 百天后方会啼哭 , 乡人为之称奇 , 姑姑恩养长成 。
张士逊幼年习惯茹素(即素食) , 德行为乡里所称道 。 姑姑去世时 , 张士逊穿着丧服 , 光着脚 , 扶灵柩为其送葬 , 连路上的行人都为他的至纯至孝所感动 。
张士逊的祖父曾在阴城(今老河口市)任盐官 , 后移家于此 。 因此 , 张士逊少年时曾读书于武当山(太子殿) , 与道士交往 。 武当山历代志书都把张士逊列为道教人物记载 。 长大后 , 张士逊身长七尺 , 气质风度过人 , 待人和顺 , 处世谦冲 , 曾学经于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河南嵩阳书院 , 师从当时闻名的大儒张恕 。
张恕见张士逊做学问“尚根本 , 行中仪矩” , 叹谓之 , 曰:“子天机如法 , 未易可涯” 。 后来 , 张士逊和济北(今山东长清县南)戴国忠、庐陵(今江西吉安)欧阳庆在酂城(老河口旧称)一起读书 。
君仁臣德 , 携手开辟盛世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 , 张士逊举进士 , 上殿奏对时流畅有条理 , 受到宋太宗看重 , 得中进士及第 。 因祖父葬在郧乡 , 他主动要求回家乡 , 担任均州府郧乡县主簿 。 一年后 , 张士逊被提拔到四川射洪任县令 。 在任上 , 张士逊勤政爱民、修学不缀 , 曾作《官舍书事二首》诗描写当时的心境和生活:“官舍如僧舍 , 翛然万虑清 。 等闲无客到 , 容易有苔生 。 ”“一载涪江上 , 转添山野情 。 手携僧共出 , 笔放吏归耕 。 ”
当年 , 时逢天旱 , 赤日炎炎 , 他率众人到白涯山陆使君祠虔诚祈雨 。 当大雨滂沱之时 , 他立于庭中 , 坚持等到雨下透墒才走 。 转运使发公文 , 调张士逊往四川郪水治水 , 射洪百姓集体拦在马前 , 以至无法离去 。 上级受到感动 , 让他继续留任 。 四川安抚使到梓州府了解官员履职情况时 , 知州张雍脱口即答:“射洪令 , 第一也 。 ”
张士逊后改任襄阳令(因家事未到任) , 此间“久困选调” , 快50岁了 , 才担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福建) , 仍是以宽厚得民心 。 邵武干旱 , 张士逊前往欧阳太守庙祈雨 , 庙距县城超过30里 。 他撤去伞盖 , 一直到雨水下来沾到脚才肯返回 。
宋真宗在位期间 , 经翰林学士杨亿举荐 , 张士逊任监察御史 。 当时 , 宋真宗正在为科举舞弊案恼火 。 贡举刚刚开始“糊卷法” , 即密封考生名字 , 以防阅卷作弊 。 张士逊担任诸科巡铺官 , 发现进士考试中存在亲缘熟人关系 , 就上奏请求回避 , 宋真宗把名字记在了屏风上 。 从此 , 姻亲回避成为一条律令 , 科考风气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