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正统与华夷之辨:北魏是如何汉化的?

一、华夷之辨与正统论
华夷之辨 , 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 , 主旨就是将华夏族和周边的夷族进行区别 。 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血缘衡量标准 , 地缘衡量标准 , 礼仪文化衡量标准 。
华夷之辨的最初宗旨体现在商周的很多传统文献中 , 如《春秋》《礼记》《周礼》《尚书》等 。 据史书记载 , 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 , 华夏族最早产生也最为强大 , 至商周时期已形成正式的古代民族国家 。
同时 , 在中原大地周围 , 一直有很多部族 , 他们在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文明制度上都有很大差别 。 夏夷观念就是在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不难理解 , 作为中原之主的华夏民族在文化、礼仪、生产力上都占据相对优势 , 这种观念在当时较为落后原始的时代中反映出对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
【历史故事】正统与华夷之辨:北魏是如何汉化的?
文章图片
子曰:“夷狄之有君 , 不如诸夏之亡也 。 ”概括地说 , 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 地域之分;第二 , 文化差异;第三,华夷之辨与人种、民族、血缘存在非必然的因果关系;第四,夷与夏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界线 , 双方是可以相互交融的 , 并且随着疆土的扩大外延也在不断扩大 。 在这种观念背后 , 我们看到儒家对自身传统的认同与自信 , 以及天下大同这种高远的政治理想 。
正统论是在秦汉时期流行的大一统理论和天命观的基础上形成的 , 大一统和天命论是正统论的理论基础 , 也是论证权力合法性的主要理论依据 ,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礼仁文化正统、中原地理正统和五德终始循环 。
即 , 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合法正统政权 , 既认同礼仁文化 , 维护礼仁文化的主体核心地位 , 又要入主中原 , 建立以中原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 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加入五德终始循环以获取天命 , 然后才具有了完全意义上的合法性 。
【历史故事】正统与华夷之辨:北魏是如何汉化的?
文章图片
综合以上两方面 , 正统论在论证政治权力的世俗合法性时 , 所关注的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治体制的合法性 , 不是从现实的角度 , 而是将政权置于历史长河中 , 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合不合“法” 。
二、北魏的正统化运动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的分裂时期 , 此间南北诸矛盾中以民族矛盾最为激烈 , 而南北政权对中华正统地位的争夺伴随着民族矛盾一同产生 。
正统说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大地上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 再加上之前魏、蜀、吴三国正统之争的“遗风” , 在中国北方胡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的境况下 , 争夺正统已经成为普遍的潮流 , 也是各个政权能够建立并长久存在的必要手段 。 所不同的是 , 之前的正统之争是汉族政权之间的较量 , 但这一时期是胡汉之争 。
【历史故事】正统与华夷之辨:北魏是如何汉化的?
文章图片
在前面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和正统论 , 面对复杂的继承正统问题 , 北魏从建国前到中期 , 一直致力于政权正统化建设 , 也就是当今所谓的封建化 , 最终 , 该政权不仅赢得了北方汉人的拥戴 , 南朝政权也不得不给予认可 , 后世的史学家把它纳入了正史正统的行列 。
三、定国号为魏
晋室崩溃之后 , 各少数部族在北部中国建立自己的政权时所取的名号 , 有的根据之前封国之称 , 如“燕”;有的根据起国之土 , 如“秦”、“凉” 。 而鲜卑拓跋部起源于朔漠 , 拓跋琦卢曾被晋怀帝封为代公 , 之后其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 形成拓跋政权 , 但是国号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 《魏书·太祖纪》关于天兴元年讨论国号有如下记载:
天兴元年六月 , 诏有司以定国号 。 群臣曰:“昔周、秦以前 , 世居所生之土 , 有国有家 , 及王天下 , 即称为号 。 自汉以来 , 罢侯置守 , 时无世继 , 其应运而起者 , 皆不由尺土之资 。 今国家万事相承 , 启基云代 , 臣等以为若取长远 , 应以代为号 。 ”
【历史故事】正统与华夷之辨:北魏是如何汉化的?
文章图片
但是最终的诏书却这样说:
诏曰:“昔朕远祖 , 总御幽都 , 控制遐国 , 虽践王位 , 未定九州 。 逮于朕躬 , 处百代之季 , 天下分裂 , 诸华乏主 。 民俗虽殊 , 抚之在德 。 故躬率六军 , 扫平中土 , 凶逆荡除 , 遐迩率服 。 宜仍先号 , 以为魏焉 。 布告天下 , 咸知朕意 。 昔朕远祖 , 总御幽都 , 控制遐国 , 虽践王位 , 未定九州 。 逮于朕躬 , 处百代之季 , 天下分裂 , 诸华乏主 。 民俗虽殊 , 抚之在德 。 故躬率六军 , 扫平中土 , 凶逆荡除 , 遐迩率服 。 宜仍先号 , 以为魏焉 。 布告天下 , 咸知朕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