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不是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理由


《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3款规定 ,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 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 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 , 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 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 ,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一般情况下 , 因不可抗力、政策调整等因素导致企业调整经营策略 , 且原劳动合同履行失去可能性 , 方可认定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改变 。 用人单位需要注意的是 , 以用人单位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 还要满足一定的程序条件 。
分店被撤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张某于2010年4月与某大型连锁超市建立劳动关系 , 合同期限至2022年3月31日止 。 入职时 , 张某被安排至该超市的桥西店工作 。 2020年6月15日 , 张某被安排至连锁超市另一分店中华店工作 。
2020年7月1日 , 桥西店因经营困难 , 停止经营 。 2020年7月3日 , 该连锁超市以桥西店闭店、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合同无法履行为由 , 决定与张某解除劳动合同 。
张某认为 , 桥西店闭店前 , 自己已经被调到中华店工作 。 桥西店闭店 , 并不必然导致其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 超市可以根据调整工作岗位的方式安排自己的工作 。 2020年11月13日 , 张某以连锁超市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 , 向石家庄市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 , 要求超市为其安排工作岗位 , 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
对于张某的主张 , 连锁超市表示 , 公司无法为张某安排岗位和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 将张某安排到中华店 , 是安排其学习而非是正常工作 。 然而 , 庭审中 , 连锁超市并未提交相关证据证明学习与正常工作之间的区别 。
分店撤销是否属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庭审中 , 仲裁委认为 , 张某所在的桥西店停止经营 , 是否属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 是本案的争议焦点之一 。
关于认定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 我国法律法规是如何规定的?
《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3款规定 ,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 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 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 , 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 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 ,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原劳动部《关于 若干条文的说明》中规定 , 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是指发生不可抗力或出现致使劳动合同全部或部分条款无法履行的其他情况 , 如企业迁移、被兼并、企业资产转移等 , 并且排除《劳动法》第二十七条(注:经济裁员)所列的客观情况 。劳动法
由此可以看出 , 劳动合同解除中“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 其关键是“客观”和“重大” 。
石家庄市劳动仲裁委认为 , “客观”是指不以一方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 且是双方当事人无法预见的情形 , 如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或其他外部因素形成的不可抗力 。 “重大”是指变化本身达到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的程度 。 从上述法律规定及分析来看 , 企业主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 , 必须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
企业的经营过程必然伴随着经营风险 。 因此 , 法律赋予企业一定的经营目主权 。 比如 , 企业经常依据经营状况 , 对组织架构作出调整 , 增设或者撤销某些部门或者岗位 , 这种情法况是企业因自身原因做出的经营性调整 , 属于正常的经营风险 , 是企业的一种资源配置优化 , 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发生不可抗力或企业迁移、被兼并等情况 , 不应认定情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 但如果受国家政策调整 , 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已经修改或者废止 , 某一行业整体需要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 , 企业不得不调整经营策路 , 且该变化导致原劳动合同全部或者部分条款无法履行 , 那么该种情形应认定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
正确把握企业经营性调整的性质是认定“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 。 如果该行为是企业因自身原因主观决定且又不是在重大情况下 , 通常不应认定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如果因不可抗力、政策调整等因素导致企业调整经营策略 , 且原劳动合同履行失去可能性 , 则可认定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改变 。 这也需要企业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 , 以充分说明其经营性调整的必要性和不可预知性 , 以及该调整对劳动合同履行的影响程度 。
本案中 , 连锁超市桥西店因经营困难闭店 , 是该企业自身原因导致的 , 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的内容 , 且连锁超市对张某的岗位进行了相关调整 , 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 据此 , 劳动仲裁委认为 , 连锁超市以“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与张某解除劳动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