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在宋代,为何会有科举锁院制度?

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中盛行考试的时代 , 也是锁院制度被广泛推广的时代 。 为何会有科举锁院制度?
科举锁院
宋代科举及第者可以获得大量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 “登上第者 , 不数年 , 辄赫然显贵矣" 。 一旦中举功名利禄随之而来 。 因此宋代参加科举人数众多 , 而录用的名额有限 , 竞争非常残酷 。 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者 , 尤其是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 靠正常考试根本没有希望 , 获取功名就只能依靠非法手段“作弊” 。
自隋朝创建了科举制 , 行至唐末 , 就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作弊现象 。 到了宋代 , 形形色色的作弊现象更是十分普遍 , 作弊的方法和手段都相当高明 。 考试中有挟带参考资料进场的 , 有雇人考试的 , 有冒籍的 , 还有通过考官走后门的 。
【爱历史】在宋代,为何会有科举锁院制度?
文章图片
尤其是贿赂考官 , 后果更为严重 , 他们通过各种关系请托 , 联络考官 , 获取考试题目 , 以致出现“登科名级 , 多为势家所取 , 致塞孤寒之路”的情况 。 因此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 , 使寒门子弟与贵族子弟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 同时也为了国家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 宋统治者就需要一个真正能防止考官与举子私通的制度出现 。
科举锁院特点
宋代的锁院制度无论是在完善程度上 , 还是制度执行力度上都比唐末五代进步了很多 。 首先就是院主考官的品级升高 。 唐朝前期 , 贡举由考功员外郎职掌 。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 李昂知贡举“为士子所轻诋”造成选举纠纷 , “天子以郎署权轻 , 移职礼部” 。 此后贡举之职归礼部并由礼部侍郎负责 。
【爱历史】在宋代,为何会有科举锁院制度?
文章图片
唐代礼部设“侍郎一人 , 正四品……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 。 知贡举官的人选是固定的 , 即礼部侍郎一人 , 品级为正四品 。 如此一来 , 达官贵人、势力之家请托轻而易举 , 致使唐朝考官泄露试题的事件屡有发生 。 如大中九年(855)三月“试宏辞举人 , 漏泄题目 , 为御史台所劾” , 侍郎裴谂等人因此遭到惩罚 , 当年登科的十个人也不予录取 。
还有“为时人所重"的董思恭为“考功举事 , 坐预泄问目 , 配流表而死" 。 这些都是因泄漏试题被惩罚的事件 。 五代时知贡举不再专主于礼部 , “或以户部侍郎 , 刑部侍郎为之’’ , 其品级多为正四品 。 宋代科举不仅不专主于礼部 , 而且还提高了锁院知举试官的品级 。 一般任命六部尚书、两制等文学侍从之臣为权知贡举 , 省试官任命“必于六曹尚书、翰林学士中择知贡举” 。
宋代知贡举官必须产生在六曹尚书和翰林学士之中 , 而翰林学士和六部尚书一般为正三品官员 , 唐末五代知贡举官礼部侍郎为正四品 。 从品级上来说 , 宋代的知贡举官的品级要高于唐末五代 , 说明宋代对科举十分重视 。
【爱历史】在宋代,为何会有科举锁院制度?
文章图片
其次就是官任命后立即入住贡院 。 唐末五代考官确定之后 , 一般不直接入住贡院 。 考官入住贡院之前 , 社会各种势力通过延誉、通榜、行卷、求谒权势等方式 , 向考官施加影响力 , 有的考官在入住贡院前就已排好了榜次 , 烂熟于心 , 甚至有主考官微服出访先定人选的情况 。
宋初科举承唐末五代旧制 , 考官被任命后也不立即入院锁宿 。 这就使他们有时间接受请托 , 甚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 宋太宗淳化元年(990) , “诸道贡士凡万七千余人 。 先是 , 有击登闻鼓诉校试不公者 。 ”固三年后 , 即淳化三年(992)正月初六日 , 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等被任命为权知贡举后 , 不敢回家 , 而是径由殿陛入贡院 , 以避请托 , “后遂为常制” 。
【爱历史】在宋代,为何会有科举锁院制度?
文章图片
自此以后 , 试官一旦被任命必须立即入住贡院 , 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交通 。 熙宁五年(1072) , 宋神宗规定的更加严格:“应发解、省试 , 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出外 , 差官毕仍旧” , 锁院前一个月就不许官员请假了 , 可见朝廷对锁院的重视 。 如此 , 势力之家想利用主考官定下后锁院前的时间请托的愿望就落空了 。 这是锁院制度在宋代的一大进步 。
最后就是锁院制度施行于各级考试 。 唐末五代科举锁院制度只存在于省试中 , 发解试中鲜有涉及 。 宋初锁院承五代之制也只在省试中实施 , 后来由于发解官员不负责或考校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 , 发解试官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实行锁宿:“自今知贡举及发解官 , 并令门辞 , 遣官伴送入院锁宿 。 ”发解试官也要像知贡举官一样 , 考试时实行锁院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