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在宋代,为何会有科举锁院制度?( 二 )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八月二十三日 , 再次下诏:“自今差发解、知举等受敕讫 , 即令罔门祗候一人引送锁宿 , 无得与僚友交言……如所乘马未至 , 即以厩马给之 。 "这进一步明确发解试官一经任命必须立即锁院 , 不得再与同僚亲友说话 , 否则就要遭到弹劾 。
【爱历史】在宋代,为何会有科举锁院制度?
文章图片
如果试官的马没有及时到 , 朝廷即时派快马给试官 , 目的就是让试官尽快锁院 。 宋代锁院制度也应用于殿试中 。 殿试既称皇帝亲试 , 没有知贡举 , 一般统称为御试官 。 但皇帝只是名义上的主考 , 真正出题阅卷的是御试官 。 殿试时御试官也要锁院防止泄题 。
南宋历史学家李心传曾记载:“殿试以馆学、郎官四员充初、覆考官……降敕押入院 。 ”可知殿试考官一旦选定 , 就要送入院 。 又如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被“命覆考殿试进士 , 锁宿半月 , 不知近事” , 由杨万里锁院期间 , 对外界发生的事毫不知情可看出 , 锁院制度在当时执行得颇为严格 。 科举锁院制度由起初仅仅在省试中发展到解试和殿试中 , 说明其本身具有很强大的实用性 。
科举锁院制度意义
宋代科举锁院制度在保密制度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爱历史】在宋代,为何会有科举锁院制度?
文章图片
【爱历史】在宋代,为何会有科举锁院制度?】对这样一个在宋代发展起来的、对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的制度 , 必须进行正确的评价 , 既要看到它的优越性 , 也要意识到它的弊端 。 宋代锁院制度设立的初衷是避免考试之前他人向试官请托 , 致使试题泄漏 , 造成考试不公 。
从以后锁院制度的执行来看也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 这得益于皇帝亲自派出贴身侍从 , 加强对试官的监督 。 他们严格检查出入贡院的人员和物品 , 甚至对试官与家人互报平安以免挂念的平安历 , 都要严格检查 。 在确认其内容真是互报平安后 , 才允许出入 。 锁院制度在宋朝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 基本上杜绝了“行卷”“请托"之风 , 使主考官很难徇私舞弊 , 同时也限制了主考官在录取时的随意性 。
考官要在呈文之外另立标准 , 就会遭到大臣的反对而被弹劾 。 这种防止考官徇情取舍 ,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固的做法 , 使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录取 , 使宋朝成为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 为宋朝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 。
【爱历史】在宋代,为何会有科举锁院制度?
文章图片
但弊端是始终存在 。 任何制度都存在于特定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 。 在宋代 , 严格的锁院制度有时被用作党争的工具 。 它对试官被命为主考官前与举子定下暗号的情况就无能为力 。
除此之外 , 科举锁院时试官考校期间与家人不得谋面 , 也不得参与朝政 , 可谓与世隔绝相当痛苦 , 很多试官文人将这种痛苦形之于笔墨、见之于吟咏 。 宋人彭汝砺曾三为殿试官 , 在其第三次出任御试官锁宿时 , 由于深感寂寞 , 便写下了“数烛知归日 , 思家似老人 。 此凡三锁宿 , 今复一经旬 , 猛着几销日 , 深凭酒送春 , 萧条双短鬓 , 半夜总如银”的诗篇 , 以此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 。
著名词人苏辙在《集贤殿考试罢二首》之二中对锁院阅卷的痛苦也有所描写:“衰病相侵眼渐昏 , 青灯细字苦劳神 。 "痛苦之情跃然纸上 。
【爱历史】在宋代,为何会有科举锁院制度?
文章图片
科举中实行锁院制度 , 在唐末五代时已初现端倪 , 宋代将其不断完善与补充 , 使其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 。 从锁院人员的选拔到锁院后的工作与管理 , 都体现了宋代考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呲的公正原则 , 使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录取 , 使宋朝成为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 为宋朝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 。
宋代锁院制度在实行过程中 ,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弊端 , 也是这一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 综上所述 , 锁院制度是宋代国家在保密方面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 它从唐五代锁院雏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 不断完善 , 适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
由最初在科举考试中运用扩展到撰写重大的麻制又推广到各个领域的考试中 , 锁院制度在宋代红极一时 , 虽然以后的元明清也或多或少地沿袭了锁院制度 , 但无论从执行的力度上还是从适用的范围上来说都远远比不上宋代 。 可以说宋代的锁院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的保密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