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清代早期,下第举人怎么才可做官,对举人拣选制度做出什么调整?

清朝建立后 , 沿袭了明代的制度 , 对下第举人授官也有很多的规定 。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 清代的相关规定与明代的区别越来越明显 。
《清史稿》记载:“内阁中书、国子监学正、学录、知县、学正 , 由举人考授及大挑拣选 。 ”
教谕与训导作为地方教职 , 也是举人初任官职中重要的两种类型 。 此外 , 从举人初任官职的种类上来看 , 明清两代并无太大变化 。 但从整体而言 , 由于清代没有举人入监的规定 , 且拥有独特的候补官制度 , 所以在下第举人授官政策的立意与具体举措等方面 , 其都呈现出了与明代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
【历史故事】清代早期,下第举人怎么才可做官,对举人拣选制度做出什么调整?
文章图片
具体而言 , 在举人大挑产生以前 , 即在清代早期 , 下第举人授官政策包括考选小京职、呈请就教以及拣选知县三部分 。
【历史故事】清代早期,下第举人怎么才可做官,对举人拣选制度做出什么调整?】清代早期的下第举人授官政策概述
考选小京职
清代下第举人考选的职务亦以科甲小京职为主 , 但具体职务与明代有所区别 。 清代举人可考取的小京职包括内阁中书 , 国子监等京内官学学正、学录、教习 , 修书馆誊录等项 , 且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亦多有变化 。
【历史故事】清代早期,下第举人怎么才可做官,对举人拣选制度做出什么调整?
文章图片
清代举人考取中书之制始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 , 该年“内宏文院以机务殷繁 , 请举、贡考取撰文中书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 朝廷于会试正榜之外另设中书榜 , 改考取中书为“于会试荐卷中挑取 , 以四十名为额 , 再备取二十名 。 ”
同时规定 , 学正、学录“向系九卿保举 , 引见补用 , 今中书既于会试落卷内取用 , 则学正、学录亦应一体办理 。 ”不过 , 中正榜并未长期施行 ,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 朝廷停止于荐卷内挑选人员担任中书、学正、学录等职务 , “此后中书、学正均改由吏部专场考试 , 停止中正榜 。 ”
【历史故事】清代早期,下第举人怎么才可做官,对举人拣选制度做出什么调整?
文章图片
自此之后 , 中书、学正、学录又恢复了考取之制 。 誊录之职向由举人、贡监考取 , 乾隆、嘉庆年间因编书需要而改于顺天乡试及会试荐卷中挑取 。
教习考取始自乾隆元年(1736年) , 乾隆八年(1743年)奏准:“嗣后礼部考试各处教习 , 照考试中书例 , 悉归贡院糊名考试 。 ”从此之后 , 清代的教习考取之制未有太大变化 。
【历史故事】清代早期,下第举人怎么才可做官,对举人拣选制度做出什么调整?
文章图片
呈请就教
举人担任地方教职 , 清初即有规定 , 亦是对明代制度的沿袭 。 清朝原定下第举人通过考试后 , 皆有担任地方教职的资格 。 《清实录》记载 , 顺治四年(1647年)时 , 皇帝就曾“廷试就教举人荆其惇等一百三十九人 。 ”
不过 , 由于人员壅滞现象的出现 , 顺治十五年(1658年) , 为了疏通选法 , 朝廷对就教举人做出了限制:“今将远省举人 , 酌议仍旧 。 其余直隶近省举人 , 会试五科 , 方准拣选;会试三科 , 方准就教 。 ”
康熙九年(1670年) , 朝廷又对就教举人的任职范围进行了规定:“举人愿就教职者 , 照考定名次 , 以学正、教谕用 。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 朝廷取消了举人就教中的廷试要求 ,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 又恢复了近省举人会试一科不中即可就教的旧例 。 此后 , 下第举人愿就教职者只需于会试后在吏部注册 , 便可按照科分名次先后补用 。
【历史故事】清代早期,下第举人怎么才可做官,对举人拣选制度做出什么调整?
文章图片
拣选知县
明代下第举人通过拣选可授予的州县正佐职务包括府同知、知州、通判、推官、知县等 , 而清廷一开始就缩小了拣选举人可授予的官职范围 。
与明代相同 , 清代的举人拣选三年一次 , 于会试后举行 。 据《大清会典事例·吏部·除授》记载:“原定:举人下第后 , 愿就选者 , 考授推官、知县、通判等官 。 ”顺治九年(1652年) , 改定为“会试三科为限 , 以推官、知州、知县考用 。 ”
十五年(1658年)又规定 , 近省举人拣选以会试五科为限 , 远省举人则不加限制 。 次年又题准 , 拣选举人“以推官、知县考用 。 ”康熙三年(1664年) , 朝廷一度停止了举人拣选 , 但很快又于康熙九年(1670年)恢复了旧例 , 拣选举人授以知县之职 。
【历史故事】清代早期,下第举人怎么才可做官,对举人拣选制度做出什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