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至此为止 , 知州、推官、通判等官职 , 清朝举人已无法通过拣选直接取得 。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 朝廷又将近省举人参与拣选的会试限制调整为三科 , 该规定此后即成为定制 。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 举人拣选中的考试要求也被取消 。 也就是说 , 在清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 , 举人拣选知县是仅以面试结果为依据的 。
此外 , 由于明代的举人就教以及拣选都是根据具体员缺的多少酌定中额 , 因此举人被取中后即可获得实授 。 而由于存在独特的候补官制度 , 清代举人只是获得候选的资格 , 只是进入到所谓的“候补流水线”等候铨选 , 并非立刻可获实授 。 这也是明清两代在下第举人授官政策中的重要区别之一 。
文章图片
总体而言 , 清代早期的下第举人授官政策 , 一方面对明代多有沿袭 , 如授官的类型大体相同 , 在拣选中对举人科分的限制也一脉相承 。
另一方面 , 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很大区别 , 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在于如何确定取中人数 。
明代取中举人的多少是根据吏部用人的缺口而定的 , 清代则只是将下第举人纳入候选官员的行列 , 在确定选取数量时并不考虑实际的需求数量 。
可以预见的是 , 清代的做法必然会导致供需失衡 , 由此产生候选人员的壅滞 。 尤其对于举人拣选知县而言 , 在人多缺少的局面下 , 其补缺迟滞的问题就暴露得更为明显 , 清廷也不得不对该制度进行调整 。
文章图片
举人大挑的确立
由于候补制度的存在 , 清代拣选举人的数量与实际缺额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供大于求 , 势必会造成大量的拣选举人补缺迟滞 。 为处理这一问题 , 清廷不断地对举人拣选制度进行调整 , 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了诸多举措 , 举人大挑就是其找到的最终解决措施 , 也是最有效的解决措施 。
正因如此 , 举人大挑也得以在清代持续施行 , 成为了乾隆中期以后下第举人入仕的重要途径 。
清代对举人拣选制度的调整
清代举人拣选知县后 , 吏部会对这些举人逐科分榜进行注册 , 并按照乡试科分、名次的先后以及省份次序 , 依序选用 。 但是 , 清代下第举人拣选知县并非如同明代那样按缺酌取 , 其只是给有意出任知县的举人们编号排序 , 给予他们候选官员的身份 。
文章图片
而知县缺额终究有限 , 随着拣选次数的增多 , 候选队伍越来越长 , 举人等候补缺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 , 这就导致该制度长期施行必然会出现人员壅滞的问题 。 随着这一问题日益突出 , 清廷也对该制度做出了多次调整 , 截取、改教、拣发等措施都因此诞生 。
截取
清初规定 , 举人拣选后须留京等候铨选 。 但由于次序在后的举人短期内无法获得实授 , 导致其长期滞留京师 , 不免生计维艰 。
文章图片
康熙四年(1665年)时 , 皇帝考虑到这一问题 , 就做出了变通的规定:“一切补选官员 , 应酌量一年出缺多少 , 应截留者 , 留京候选;选期尚远 , 听其回籍 , 俟选期将近 , 咨取来京 。 ”其中“俟选期将近 , 咨取来京”即为截取 。
乾隆十五年(1750年) , 朝廷对举人截取做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定:“嗣后举人截取 , 仍定以三科截取到部之人 。 第二科开选 , 即具题再行截取一科 , 以足三科之数”由于清代没有举人入监待选的规定 , 所以截取更多的是基于经济层面的考量 。
文章图片
改教
清代举人经拣选后 , 多数要回籍等候截取 。 而由于候选时日较长 , 待到截取之时 , 举人又不免年迈力衰 , 难膺民社 。 在这种情况下 , 就需要在截取时对拣选举人再次进行甄别 , 不合格者即不必来京候选 , 直接改任教职 。
- 【历史故事】《星汉灿烂》:汝阳王妃找茬连皇帝都没辙,越妃是如何一招制胜的
- 【爱历史】传说中,活了880岁的彭祖是如何死的?
- 【游戏世界】狼队险胜WB排名第一,再次成为夺冠热门,GK拿下eStar有望胜者组!
- 【游戏世界】1000把绝缘本刷出一个260分的雷神,高手看后发现1个致命弱点!
- 【游戏迷】王者荣耀孙悟空最怕什么英雄?掌握英雄机制,轻松上分~
- 【爱历史】二战日军大佐军刀有多宝贵?抗战老兵缴获一把,日本人出20万赎回
- 【历史故事】30多岁的李世民,为何要纳“年?近?50岁的萧皇后”为妃?原因很现实
- 【游戏世界】灌篮高手手游:每周一吐槽!聊聊为啥球员上线速度变慢了这么多?
- 【爱历史】普通地道?曹操赋予它三大军事设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游戏迷】金铲铲国服前十最强7大阵容!飞机崛起!最平衡的版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