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王安石的青苗法利国利民,但为啥会“小人”支持、“君子”反对?

一项政策 , 即使很多人反对 , 并不代表它就是坏的;同理 , 另外一种政策 , 就算得到了许多人支持 , 但也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好的 。
就好比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 这个后来被证明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的跨时代变革 , 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遭遇了排山倒海般的反对浪潮 , 反对者甚至杀掉了商鞅方才解气 。
而王安石 , 就有着“宋朝的申韩”这这种评价 , 他就是新时代的申不害、韩非子甚至商鞅 。 但跟法家大行其道的战国不同 , 宋朝是儒家的天下 , 所以王安石的变法必定会困难重重 。
有这么一种说法 , 宋朝的两大变法中 , 反对范仲淹的全是“小人”;而反对王安石的 , 则大多是公认的“君子” 。 若不能理解 , 看看青苗法的遭遇就明白了 。
【爱历史】王安石的青苗法利国利民,但为啥会“小人”支持、“君子”反对?
文章图片
所谓青苗法 , 规定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 , 由各地官府向百姓提供贷款;第一等户每次贷款不得超过15贯 , 随后的按等级递减(北宋户口根据财产多少分为五等 , 第一等最富、第五等最穷) 。 贷款利息二分 , 以半年为期 , 在缴纳夏秋两税时归还 。
为啥叫“青苗法”?因为在每年二月、五月 , 正值民间青黄不接时:田地里的禾苗泛青、还没成熟 , 但家里的存粮已经吃完 , 老百姓正嗷嗷待哺 。 此时由政府出面借贷、帮他们渡过难关 , 待丰收后加利收回 , 可谓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 。
这一政策其实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 充分体现了王安石与时俱进的为政理念 。
【爱历史】王安石的青苗法利国利民,但为啥会“小人”支持、“君子”反对?
文章图片
在古代社会 , 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头号影响因素 , 人们无法控制丰、荒年的出现 , 因此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当粮食丰收时 , 粮价暴跌 , 农民利益受损 , 即所谓的“谷贱伤农”;但若遇上荒年 , 粮食供不应求、价格暴增 , 寻常人消费不起 , 这种情况被称为“谷贵伤民” 。
因此 , 早在战国时期的魏国 , 就设置了“常平”机制——在丰年 , 政府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粮食 , 保护农民利益;遇上荒年 , 以低于市场价的标准出售 , 既可保证民生、又可打压趁机大发国难财的奸商 。
其后的历朝历代 , 但凡在政局稳定时期 , 大都会设置“常平仓” , 除了调节粮价 , 还是赈灾、救灾的一大“法宝” 。
【爱历史】王安石的青苗法利国利民,但为啥会“小人”支持、“君子”反对?
文章图片
北宋当然也延续了这一做法 。 但由于政治腐败 , 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屡见不鲜 , 这一机制效果有限 。 没办法 , 人们只能找民间富商、大地主借贷 , 但利息普遍在五分以上 , 最夸张的甚至达到一年的利息与本金持平 , 由此不难想象那时寻常老百姓的苦难有多沉重 。
王安石在入京执掌变法前 , 长期在南方做官 。 虽是读书人出身 , 但他极端务实、因地制宜 , 探索了许多有益举措 , 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 , 政绩在当时堪称出类拔萃 。 其中 , 在觐县期间 , 他就推行了“贷谷于民 , 立息以偿”的做法 , 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 这就是“青苗法”的前身 。
青苗法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 它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 另一方面也有效抑制了民间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 对于提高财政收支、改善民生、缓和阶级矛盾都具有积极意义 。
其实 , 除了青苗法之外 , 王安石在经济层面还有诸如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均输市易制一整套制度 , 这些组合拳的目的很明确 , 打造一个抑制兼并、国富民强的国家 。
【爱历史】王安石的青苗法利国利民,但为啥会“小人”支持、“君子”反对?
文章图片
平心而论 , 王安石精准找到了北宋诸如国贫民弱、兼并严重等经济层面的弊端 , 并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 可谓“救世之良法” 。
实际上 , 像这种由国家替代民间资本对社会物资进行调控的做法 , 在历朝历代并不鲜见 , 最典型的就是盐铁专卖制: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提出了“官山海”的政策 , 政府对盐、铁实行专卖;秦国商鞅变法控制山泽之利 , 也实行这一政策;西汉初年无为而治、对盐铁采取放任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 , 为了解决对外连年用兵所带来的经济压力 , 朝廷将盐、铁和酒的经营收归国有 , 后来酒类专卖被取消 , 但盐铁专卖一直被沿用 。
那么 , 青苗法这种利国利民、且有先例可循的政策 , 如果引起那些地主豪强痛恨 , 倒也情有可原 , 但为什么像司马光这样的一大群之名士大夫、饱学爱国志士同样对其极力排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