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虚土》:荒诞是唯一的真实( 二 )


没有谁能走进别人的梦
刘亮程被誉为“中国当代自然主义文学大师” , 私以为除了文风上的空灵悠远 ,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 是他笔下的文本内容大多以自己所生活的乡村环境为对象 , 风、土、光等自然元素都被作者赋予深层含义 。 除此之外 , 对“梦”的表现和阐述 , 也是其作品的重要特色 。
以《虚土》为例 , 除了上文提到的双重叙述视角外 , 还有一个则是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变换 。 白天没干完的活 , 会被人记在心里 , 在梦里接着干;少时未完成的梦 , 会被人带在身上 , 在以后继续做:就像书里提到的 , 白天没犁完的地 , 夜晚在梦里接着犁 , 梦里的活计也会消磨人的精力 。
在这种玄而又玄的表述方式之下 , 我想作者其实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一个人和他所拥有的生活 , 会被分成两半 , 一半在白天 , 一半在夜晚 , 一半在现实 , 一半在梦里 。
每天太阳升起之时 , 我们便以别人熟悉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夜幕降临之后 , 我们便以属于自己的方式聆听内心深处 。 很难说白天的那个自己是否带着面具 , 但我们确实向他人和世界隐去了自己的另一半 。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受到诅咒的布恩亚迪家族 , 他们之所以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备受磨难 , 是因为他们在根本上丧失了爱和被爱的能力 , 家族之间的成员早已没有了基本的沟通和交流 。 马尔克斯想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永远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隔膜 , 没有谁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
想想那些我们自以为熟悉无比的人 , 归根到底 , 我们又对对方了解多少——职场上的同事无法知晓我们工作之外的模样 , 而家中的亲人并不清楚我们疲于奔命的状态 。
在清晨之时与家人再见 , 在日落之时与同事道别——我们分别向他们隐去了自己的另一半 。 同样 , 他们也有我们未曾看到的另一半 。 一如我们将自己的生活一半放在白天 , 一半放在黑夜;一半放在现实 , 一半放在梦里 。
我们分别向那些自以为熟悉的人隐去了另一半自己 。
而我们必须承认 , 没有谁能走进别人的梦里 , 我们将始终无法看到别人的另一半 。 生而为人 , 理解和被理解 , 成为一件我们人生中一道近在咫尺却永远无法到达的终点线 。
书中有一个颇为魔幻的情节是:被困在后院的孩子 , 明明与父母只隔着一堵墙 , 但却始终无法与父母直接交流 , 似乎是对当下代际关系的一个隐喻 。
这个世界唯一的真实就是荒诞 ,
我们都是局外人
加缪在《局外人》中为我们描述了一种与外在世界相处的方式 , 主人公因为性格乖僻而与周边世界格格不入 , 甚至在母亲去世时也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妈妈昨天死了 , 或许是前天 。 ”直至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一宗杀人案件 , 在被行刑前一刻仍然表现得事不关己 。 作者通过《局外人》向我们传达了他的观点:这个生生不息的世界就像一个面容姣好的清秀女子 , 皮肤光鲜白皙 , 但体内的每个细胞都充斥着荒诞 。
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 因为人们愈是要探索宇宙奥秘 , 真理就愈是遥远 。 古今中外无数哲人智者想要回答关于宇宙、关于人类、关于生命的奥秘 , 也给我们留下丰厚的智慧结晶 , 但好像我们仍然无法给出一个强有力的回答 , 来解释自己在人间走这一遭的原因 。 一如乔斯坦·贾德在《苏菲的世界》中将那些人类历史上最卓越的哲学智慧梳理一遍后得出的那个结论:纵然我们拥有主宰万物的权利 , 但我们也是那轰然一响后的星辰 。
在《虚土》中 , 变成老鼠的人们、卡在墙洞的少年、住在树上的孩子等情节 , 无一不在诉说着现实世界的荒诞 。
而本书名曰“虚土” , 人们生活的地方叫做“虚土庄” , 似是作者在直接告诉我们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尽管我们的生活如此真实 , 但却是建立在一片虚土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