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文化|上海三万名犹太难民何以免遭屠杀,二战期间( 三 )


幸存缘于战争进程的转折
1937年前 , 日本政府采纳了其所谓“犹太问题专家”提出的一些措施:允许哈尔滨、上海、神户等地的犹太人建立远东犹太理事会;鼓励东北三省的犹太资本家经商办实业 , 并通过他们吸引犹太资本来“开发满洲”;竭力讨好上海、天津等地的犹太财团;对欧洲犹太难民进入上海等地持默许态度;千方百计与美国犹太人组织拉关系 , 希望通过他们“影响”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 美、英、法、苏等国同声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 , 包括中国境内犹太人在内的世界各国犹太人对日本也持越来越强烈的批评态度 。 在此形势下 , 1938年12月5日 , 日本首相、外务大臣、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大藏兼通商产业大臣召开“五相会议” , 专门讨论对犹政策问题 , 决定继续支持“犹太问题专家”们的努力 。 此后 , “犹太问题专家”们将“河豚鱼计划”由众多“亲犹”措施的大杂烩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计划——“关于引进犹太资本的研究和分析” 。 其主要内容是:在日本占领下的中国土地上建立一个“犹太人居留地” , 先安置三万名犹太难民 , 然后逐步扩大;建立这一“居留地”的费用由美国犹太财团提供;大力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宣传该计划 , 邀请世界各地犹太知名人士来访问“居留地”;通过建立该“居留地” , 吸引犹太资本 , 并改善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 。 在得到高层批准后 , “犹太问题专家”们四处推销此方案 , 重点做上海、哈尔滨犹太人士的工作 , 还派人去美国游说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 日本当局对犹太难民涌人上海采取了默许态度 。
【中国网文化|上海三万名犹太难民何以免遭屠杀,二战期间】但是 , 无论日本人如何努力 , “河豚鱼计划”最终仍没能成功 , 原因很简单:日德法西斯逐渐合流并发动世界大战 , 使全世界犹太人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统治集团与希特勒完全是一丘之貉 , 因而拒绝支持所谓“居留地”计划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日本当局最终放弃了“河豚鱼计划” 。 在这样的形势下 , 德国以为日本必然会转而奉行反犹政策 , 因此抛出了“梅辛格计划” 。 然而日本并没有在对犹政策上亦步亦趋地追随德国 , 双方的对犹政策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和差异 , 日本最终也没有实行“梅辛格计划” , 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1)日本内部主张对美媾和的力量仍把中国境内犹太人视为与美国维持联系的媒介 , 因此不同意对他们采取屠杀政策;(2)当时日本高层仍然希望保持与苏联的非战关系 , 而如果屠杀上海犹太人 , 必然涉及俄罗斯犹太人 , 会对日苏关系产生不利影响;(3)上海犹太社团通过哈尔滨和日本的犹太人在日本高层官员中进行活动 , 劝说日本当局不要实施“梅辛格计划” , 这多少也起了一点作用;(4)东亚地区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区域 , 不存在欧洲基督教地区那种狂热反犹偏见 , 因而上海的日伪官员在感情上也难以接受“梅辛格计划” , 如日本驻上海外交官柴田付领事就因同情犹太人、向犹太人通风报信而被撤职逮捕;(5)苏联在苏德战场上击败纳粹德国 。 德国学者毛尔深刻地分析了这一导致日本态度转变的重要因素:1942年夏 , 德国在苏德战场上似乎要取胜 , 因此日本开始考虑德国方面提出的消灭上海犹太人的计划 , 但当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大败后 , 日本的态度随即发生变化;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一个月 , 日本决定对犹太人采取“隔离方式” 。 他的结论是:挽救上海犹太人生命的不是日本的宽宏大量 , 而是战争进程的转折 。 (《艰苦岁月的难忘记忆——来华犹太难民回忆录》潘光主编时事出版社出版)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