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读懂广州·解密|潮音街:珠江起潮,声震城内( 二 )


这样奇特而壮阔的人生 , 就像珠江上的“沓潮”一样 , 令人惊叹不已 。 或许 , 那壮美的潮声 , 从未在他耳畔消逝过吧 。 有点可惜的是 , 随着珠江不断“收缩” , 曾经“闻于数里外”的潮声因此慢慢消失 , 只留下“潮音街”这个地名 , 供人怀想往日时光 。
【历史故事】读懂广州·解密|潮音街:珠江起潮,声震城内
文章图片
随着珠江不断“收缩” , 曾经“闻于数里外”的潮声因此慢慢消失 , 只留下“潮音街”这个地名 。 图为今日潮音街附近的西堤夜景 。 (广州日报·新花城采访人员莫伟浓摄)
洋人初来乍到 , 几被人潮挤晕
两百年前 , 潮音街口正对着宽阔的珠江 , 但沿着逼仄的街巷往里走 , 可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 19世纪40年代 , 一位名叫伊凡的法国人随法国公使到访广州 , 曾在潮音街小住 。 他在《广州城内》一书中写道 , 满街都是人 , 就像“湖水溢出两岸 , 流入错综复杂 , 犬牙交错的礁石之间” , 在这些拥挤而流动的人群中 , 他看不到一个妇女 , 一个孩童 , 一驾马车 , 一只狗 , 或一只猫 , 到处都是男人 , 穿丝制长袍的男人 , 戴尖帽子的男人 , 手中摇着扇子的男人 , 背着货物的男人 。 刚在大海上漂流了8个月的伊凡完全无法适应 , 只好任凭自己随着人潮摆动 。 不过 , 让他惊讶的是 , 人群秩序井然 , 少见冲撞 , 只有商人和小贩的吆喝声无处不在 , 就像聒噪的街边音乐会一样 。 今天我们去逛北京路、天河城 , 就算人再多 , 也少见挤得走不动路的情形 , 那时的潮音街居然有这么多的人 , 想想真是不可思议 。
【历史故事】读懂广州·解密|潮音街:珠江起潮,声震城内
文章图片
1858年《伦敦新闻画报》插图:广州珠江上的船女 。
【历史故事】读懂广州·解密|潮音街:珠江起潮,声震城内】不过 , 潮音街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呢?其实 , 答案很简单 , 它紧邻江边码头区 , 附近全是热闹的市场 。 离它最近的两座城门 , 一座叫做油栏门 , 一座叫做竹栏门 。 按照学界的研究 , 凡是批发销售日用货物商品的地方 , 即统称为“栏” , “油栏”就是聚集出售食用油的批发市场 , “竹栏”就是批发出售各种竹器的地方 , 这两个城门如此得名 , 就是因为周围有这两个批发市场的缘故 , 市场之所以形成 , 是因为靠近码头 , 运输极其方便 , 于是 , “从内地来的货船、客船、水上居民和内地来的船艇、政府的巡船与花艇 , 数目极其惊人”(见亨特《广州番鬼录》) 。 码头与市场如此繁忙 , 紧邻江畔的潮音街人流簇簇 , 把伊凡挤得“如同随波逐流的树干” , 也就不奇怪了 。 不过 , 只有像他这样的洋人才会不知所措 , 那些扛着大包的搬运工 , 头上扎着辫子 , 一个个排起长队 , 一边喊着“来来来” , 一边在人群中灵活穿梭 , 飞一样的身影让伊凡目瞪口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