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的内徙并不是唐朝有计划地按原党项羁縻州进行内迁 , 而是他们以姓氏、部落为单位自发地、陆续向北迁徙 。 内徙党项的分布 , 据些史书的记载 , 主要在陇右道的洮、秦、临等州及关内道的庆、灵、银、夏、胜等州之内 。 在这种情况下 , 唐朝才又复置或重置一些党项羁縻府州 , 寄治于庆、灵、秦等州 。
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 唐朝全力对付叛军 。 河陇空虚 , 吐蕃乘机出兵攻占河陇诸州 , 并向关内进逼 。 内迁的党项乘机向南寇扰邠(治所在今陕西邠县)、宁(治所在今甘肃县)等州 。
内徙党项的第二次迁徙起于安史之乱后的至德年间 , 到永泰元年(765年) , 前后约十年 。 这样 , 经过党项第二次大迁徙 , 内徙党项逐渐集中到灵、庆、夏、银、绥、延、胜等州 。
内徙党项部落经过第二次大迁徙后 , 逐渐按地域形成为几个大的部落集团 。 史书记载有以野利部为主的“六府部落” , 以拓拔部为主的居庆州陇山之东的“东山部”和居住在“地惟沙碛 , 谷称平夏”之地的“平夏部” 。
据史书记载:党项诸部经过第一次大迁徙后 , 其留在原居地迁的党项部众为吐蕃役属 , 成了吐蕃的“奴部” , 吐蕃称其为“弭药” 。
党项拓跋部的崛起
有关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活动的记载 , 始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 , 《旧唐书·僖宗纪》:中和元年(881年)正月“夏州将李思恭等行营诸军并赴京师讨贼” , 三月“夏州节度使拓跋思恭等同盟起兵 , 传檄天下”等 。
文章图片
李儇
在平定黄巢起义的过程中 , 拓跋思恭因功被唐朝赠夏州节度号为“定难军节度使” 。 中和二年(882年)僖宗又以拓跋思恭“为京城西面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旋即加封四面都统权知京兆尹 。 贼平 , 兼太子太傅 , 封夏国公 , 赐姓李 。 按史载黄巢起义军最后被压制 , 是在唐中和四年(884年)七月 , 则拓跋思恭封夏国公 , 赐姓李氏当在此时 。
至此 , 党项平夏部、拓跋氏集团乘黄巢起义军倾覆唐朝的机会 , 得以割据夏、绥等州 , 成为名副其实的唐末藩镇之一 。
唐朝虽然最后压制了黄巢起义 , 但其本身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更加衰弱了 。 在围剿起义军的过程中 , 诸藩镇势力得到壮大 。
思恭卒时 , 为保存夏州实力 , 暂由其弟思谏继任节度使 , 过了一年思恭子成庆势力增长、思谏即主动将节度使一职让与成庆 。 后成庆卒 , 思谏复任节度使 , 由于成庆任节度使时间不长 , 思谏前后均任此职 , 故《新唐书·党项传》略去成庆 , 而直书思谏继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 。
唐未 , 党项拓跋氏崛起 , 并达到极盛阶段 , 名兼四镇(定难、保大、静难、宁塞)实领定难、保大三镇之夏、绥、银、宥、鄜五州之地 , 但以其实力远不能与关中及中原、河东诸镇争强 , 在唐末藩镇激烈的争斗中 , 保大军节度使拓跋思敬为李茂贞所逼 , 离开自己领地降于朱全忠 。 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谏不得不依附于朱全忠 , 从而保住党项拓跋氏割据夏州的势力 。
【【爱历史】西羌与党项的历史渊源】五代时期的夏州党项割据势力 , 名义上先后依附于北方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 , 受其封号 , 朝贡不绝 , 而实际上保持着相对的独立 , 虽屡遭挫折 , 仍得以周旋维持 , 并得到进一步的壮大与发展 。
- 【历史故事】《雍正王朝》康熙和佟国维的对话,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凶险万分
- 【爱历史】大明开国功臣徐达与马皇后徐氏的故事
- 【历史故事】“两袖清风”的典故源自何处?百姓跪送清官离任
- 【历史故事】左宗棠为什么要建船厂?
- 【爱历史】《三国演义》中的张辽是曹魏头号猛将吗?
- 【爱历史】溥仪为什么要将婉容的孩子扔进熔炉里?
- 【历史故事】清末民初,为何别人难吞火炭而张三却可吞咽自如?
- 【历史故事】溥仪只是初中文化水平吗?他的文化水平高到令人吃惊
- 【历史故事】《澄怀园语》中的张廷玉是如何成为康熙的贴身秘书的?
- 【历史故事】丹阳公主与薛万彻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