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6月 , 起兵三年的燕王朱棣攻克南京 , 随即建制称帝 。
登基后的朱棣多次篡改史书 , 添加了大量朱标、朱允炆父子以及其他藩王的黑料 , 于己则一面表示起兵对抗朝廷是自保之举 , 一面又渲染朱元璋早有意传位于其的假象 。
朱棣是否被迫起兵学界已有定论 , 那朱元璋有没有考虑过传位于他呢?这要从明初的分封制度说起 。
文章图片
朱棣
颇受争议的分封制
朱元璋以黔首之身在元末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 , 王朝初创 , 一切国策的制定都要以传之后世为标准 。 朱元璋查历代兴衰之鉴 , 尤其宋元的兴亡历历在目 , 因而决定实行分封制度 。
洪武三年、十一年和二十四年 , 朱元璋分三次册封二十四子以及一侄孙为亲王 , 在天下要害之处建立藩国 , 分控海内 。
其中分布在北塞边境的秦王、晋王、燕王等九王藩国担当责任最重 , 实力相对也最强 , 而九王之中又以秦、晋、燕三王最为尊贵 。
洪武五年岭北之战的失利 , 迫使明廷意识到消灭蒙元只能从长计议 , 朱元璋不愿因征战而出现边将拥兵自重的局面 , 只能逐步将勋贵将相手中的权力转移到皇室手中 , 依靠宗室子孙加强对地方军政的监督管理 。
文章图片
朱元璋
为了让这些藩王能真正起到?上卫国家 , 下安生民?的作用 , 朱元璋特别注重培养诸王的军事素养和政治才能 。
他一方面集中尚未就藩的诸王练兵讲武 , 诸王就藩之后又多次以主帅名义随大军出征塞外 , 另一方面多番教育诸王爱民勤政 , 此外更是颁布《皇明祖训》约束诸王 。
分封制度在明初确实起到了藩屏海内、收揽权柄的作用 , 但朱元璋没料到这也给燕王等人提供了反抗朝廷的机会 。
朱标、朱允炆的优势
永乐一朝修纂的诸多史料中 , 多次描述燕王朱棣才是朱元璋所属意的继位人 , 更不乏对太子朱标以及太孙朱允炆的诋毁 。
而史书中描述朱元璋想更换东宫的原因竟是?太子所为失道? , 我们只需了解朱标的成长轨迹和朱元璋对他的殷殷期望 , 便可知此为无妄之说 。
朱元璋出身微末 , 27岁才得嫡长子朱标 , 对其自幼严加教育、寄予极大希望 。 朱元璋登极之时便以十四岁的朱标为皇太子 , 以心腹大臣李善长、徐达等兼领东宫职务 , 并且选拔名儒宋濂等人对其教导 , 明确将他作为储君培养 。
文章图片
徐达(非写实画作)
马皇后去世后 , 内心悲痛的朱元璋有意以军国大事历练朱标 , 多次传授御臣之道 。 期间父子二人虽因刑罚过重而有所争论 , 但并未有任何关于太子?失道?的记载 。
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八月 , 朱元璋更是命朱标巡抚陕西 , 一来观测关中是否可迁都 , 二来是令其约束震慑多有过失的秦王 。
明初时人就曾说过 , 从三代以来 , 对于太子的培养从没有比得上太祖这般用心 , 而其他诸子自出生起就从未与朱标处于平等地位 。
可以很肯定的说 , 朱元璋内心从未对朱标的储君之位有过丝毫动摇 , 反而满是放心和期待 , 朱棣更不可能在候选人之列 。
文章图片
朱标
朱标病逝之后 , 朱元璋异常悲痛但也未有过多犹豫 , 迅速敲定了新的储君 。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将朱标安葬之后 , 九月便封朱允炆为皇太孙 , 对于这位帝国新接班人的培养 , 朱元璋同样不遗余力 。
挑选朱标父子作为继承人 , 是因为朱元璋看重他们身上关键的优点——仁孝 , 但由于史书的篡改 , 朱标父子仁孝的美名却成为人们印象中的孱弱 , 更是将朱元璋大肆屠杀权贵的原因归结于担心朱标父子无法驾驭他们 。
实则不然 , 不论继位者是谁 , 面对日益跋扈的大臣将领 , 朱元璋对他们动刀是必然之事 。
蓝玉以及胡惟庸案虽牵涉甚广 , 但查此二人前后所为 , 他们的死并不冤屈 , 就连后世常叹息的傅友德后来面对朱元璋也并不恭敬 。 面对这些潜在威胁 , 朱元璋必然不会心慈手软 , 也绝不会给后世留下隐患 。
文章图片
胡惟庸
大明以武立国 , 创下的基业更需要守成之君来坚守 , 朱标父子可谓满足了朱元璋理想接班人的全部想象 。
- 【历史故事】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作用,为何与世界各国大不相同?
- 【时尚一点】伊万卡“漏斗腰”真绝,藏青色连衣裙配红腰带,这身材看了真服气
- 【爱历史】诸葛亮、司马懿称得上漂亮的、唯一的一次合作是什么事件?
- 【历史故事】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现在多少酒?
- 【历史故事】中国古代的七夕节是怎么来的?
- 【游戏世界】《汉家江湖》2.1版本更新内容
- 【游戏世界】《剪映》添加上下画布背景方法
- 【游戏世界】《魔兽世界》58级前有哪些良心地图值得推荐?
- 【爱历史】汉朝皇太子刘庆是如何被废的?
- 【历史故事】明朝内阁首辅杨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