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每经热评|资管新规延期执行 不代表影子银行监管放松

【业务|每经热评|资管新规延期执行 不代表影子银行监管放松】每经评论员 张寿林
日前 , 央行发文 , 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一年至2021年底 。 这对银行消化存量表外理财产品 , 完成新老产品衔接转换等 , 提供了更多空间 , 在缓解疫情对资管业务影响的同时 , 有利于缓解金融机构整改压力 , 也为金融机构培育规范的资管产品提供了宽松环境 。
银行表外理财占了资管业务的很大比例 。 按照2017年年末的数据(资管新规于2018年4月发布) , 金融机构资管业务规模已达百万亿元 , 其中银行表外理财规模为22.2万亿元 , 在各类资管业务中占比最大 , 其次是信托受托资金 。
大约十多年前开始 ,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日益显现 , 银行逐渐感受到压力 , 而表内业务对资本金有更高要求 , 在规避监管冲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 , 金融机构顺势跳上互联网的时代快车 , 以表外业务为特征的资管业务突飞猛进 。 十多年后 , 煌煌百万亿规模的资管业务画卷就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
如果这一切都只是简单的代人理财 , 那问题倒也不大 , 关键在于 , 银行发现 , 通过表外理财业务还可以放贷 , 并且不用提取准备金 , 不会降低资本充足率 。 这事实上是一条低成本高利润的业务路径 , 但隐患恰恰就此埋下 , 并且逐渐和其他市场机构一起发展出影子银行体系 。
表外业务本身不是问题 , 问题是影子银行本身 。 后者一旦成势 , 最终结局就可能带来金融危机 。 可以说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在于影子银行风险的积累 , 雷曼兄弟、贝尔斯登等先后倒下 , 其破坏力可见一斑 。
两年前资管新规问世 , 对于中国金融发展史而言 , 可以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 , 其矛头所指正是影子银行 , 以及影子银行的终点——金融危机 。
影子银行的特征之一是资产证券化 。 不同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 , 在“不同屋檐”下完成债务对接 。 通过将信贷资产证券化 , 层层分销 , 绕过了监管制度对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监管 , 最终使得不能获得银行表内贷款的借款人 , 通过高利率在影子银行体系中获得了贷款 。
特征之二是信息不透明 。 在影子银行体系中 , 资产通过打包、证券化转换 , 在不同机构、不同人群间流通 , 资金到底投向了哪里难以追踪 。
特征之三是在中国还存在刚性兑付 。 如此一来 , 影子银行贷款就和银行传统存贷业务没有多大区别了 , 对于金融系统来说 , 这种危害是很大的 。
因而 , 我们看到 , 强调打破刚兑、限制多层嵌套、施行穿透式监管等理念贯穿了资管新规的始终 。
但一旦影子银行成势 , 治理起来就非常棘手 。 正所谓 , 加杠杆容易去杠杆难 。 有如拆炸弹 , 这需要的是庖丁解牛的功夫和心静如水的定力 , 欲速则不达 。
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按期完成转型 , 但是旧的资产未到期 , 直接去杠杆 , 结果就是企业可能被逼到死角 , 一些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 金融机构贷款反倒更加难以收回 , 链条上各方可能共同受损 。 因此 , 新规需要稳妥审慎推进 。
可以说 , 资管新规的诞生和推进过程 , 折射的正是影子银行的发展史 。 资管新规延期执行 , 也折射了影子银行治理的艰难 。 但影子银行的正前方是金融危机 。 转型 , 无论如何是一定要转的 , 这一点不用抱幻想 。 正因如此 , 我们看到 , 在资管新规延期的同时 , 监管层明确 , 这不涉及资管业务监管标准的变动和调整 , 新规延期不意味着资管业务改革方向出现变化 。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