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飞—书剑慰平生|宜作文字观——对一类书法文献的解读( 二 )


从文学的角度看 , 这当然是一篇很好的散曲作品 , 然而从书法的角度去思考 , 则会另有所思 。 该作是一篇应酬之文 , 虽然张玉岩没有真实的作品传世 , 我们很难判断这篇散曲对其草书的描绘有多可靠 , 有没有水分 , 但从整体行文来看 , 该作的溢美之词是非常明显的 。 例如 , 开篇第一句就说自晋唐以后 , 草书已经没有了踪迹 , 言下之意就是说五代时期、宋代时期的草书不值一提 , 然而在〖一煞〗中又说张玉岩吸收了颜真卿、苏轼等人的书法笔意 , 而苏轼、米芾、黄庭坚又是宋代的书法大家 , 且黄庭坚在草书方面成特色还很明显 , 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 再如 , 文中提到了“二王”、张旭、怀素、米芾、黄庭坚等擅长草书的书家 , 说张玉岩受到这些人的影响 , 试想从一位书家的草书作品中能够体会到这么多前辈草书大家的笔意或者意蕴 , 那么这位书家该是多么有造诣 , 然而这位书家却名不见经传 , 且没有作品传世 , 这不能不让人怀疑 。 再者 , 该作虽然从用笔、字形、风格、取法等方面分析了张玉岩草书的美 , 但其写法和多数草书赋之类的文章很相似 , 用的词语也多是描绘性的 , 具有模糊性 , 这样的文辞用来形容大多数草书作品都可以成立 。 从文章写作的角度讲 , 尤其是这种应酬类文章 , 充满欣赏甚至大加赞扬是可以理解的 , 虽然可以算作书法文献 , 但与书法理论相去较远 。 在当下重视文献学习研究的语境中 , 马致远的这篇《张玉岩草书》还是会被大家注意 , 因此我们要留意其性质 。
元曲中类似这样的作品还有汤舜民的〖南吕·一枝花〗《赠草圣》 , 不过字数比马致远的这篇《张玉岩草书》要少很多 , 仅包含〖一枝花〗〖梁州〗〖尾声〗三支曲子 , 共279字 , 此处不再引 。
孟云飞—书剑慰平生|宜作文字观——对一类书法文献的解读
文章图片
[唐]怀素草书自叙帖(局部)28.3cm×775cm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渊源及性质类似的诗文
【孟云飞—书剑慰平生|宜作文字观——对一类书法文献的解读】马致远的这篇散曲在写法上是渊源有自的 , 如果我们联系前代草书赋一类的文章 , 会发现它们的相通之处 , 再联系历代各种文体形式对草书或者书法的描绘 , 进而会发现文体写作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
我国的书论肇始于对草书美的感知和体察 , 汉代崔瑗的《草书势》被视为书法理论史上最早的文献 , 尔后赵壹写作《非草书》 , 似有论争之意 , 之后关于草书的篇章逐渐增多 , 如索靖的《草书势》、杨泉的《草书赋》、萧衍的《草书状》 。 赵壹的《非草书》可视为议论性质的文章 , 因为他的观点很明确 , 他认为草书不是正当的事业追求 , 不值得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研习 , 而其余的几篇在文体上均属于赋 , 写作手法也大体相同 , 都是先叙说文字(书写)的产生 , 然后介绍草书的来历 , 接着从各个角度盛赞草书之美 , 语言对仗精工 , 辞藻雍容华美 。 在这些篇章中 , 对草书字体形态的描绘 , 对互为对立艺术要素的敏锐感知是其共同特点 , 如崔瑗《草书势》中说“观其法象 , 俯仰有仪 , 方不中矩 , 圆不副规 。 抑左扬右 , 兀若竦崎 。 兽跂鸟跱 , 志在飞移 , 狡兔暴骇 , 将奔未驰”〔2〕 , 索靖《草书势》中说“盖草书之为状也 , 婉若银钩 , 漂若惊鸾 , 舒翼未发 , 若举复安 。 虫蛇虯蟉 , 或往或还 , 类婀娜以羸羸 , 欻奋亹而桓桓 。 及其逸游盼向 , 乍正乍邪 , 骐骥暴怒逼其辔 , 海水窊窿扬其波 。 芝草蒲萄还相继 , 棠棣融融载其华 。 玄熊对踞于山岳 , 飞燕相追而差池”〔3〕 , 杨泉《草书赋》中说“书纵竦而植立 , 衡平体而均施 。 或敛束而相抱 , 或婆娑而四垂 。 或攒剪而齐整 , 或上下而参差 。 或阴岑而高举 , 或落箨而自披”〔4〕 , 萧衍《草书状》中说“疾若惊蛇之失道 , 迟若渌水之徘徊 。 缓则鸦行 , 急则雀厉 , 抽如雉啄 , 点如兔掷 。 乍驻乍引 , 任意所为 。 或粗或细 , 随态运奇 , 云集水散 , 风回电驰” 。 〔5〕在这些文字中 , 诸如方圆、左右、往还、正邪、上下、齐整参差、缓急、粗细等词语都表现了古人对于这种对立艺术要素的感知 , 而各种奇异的形象描绘则是一种审美联想 , 是对字体形态美的一种描摹 , 也是各种对立艺术要素的具体形象呈现 。 而马致远《张玉岩草书》一文也显然受到它们的影响 , 如〖四煞〗中的“软、硬”“沉沉着着 , 曲曲直直” , 〖二煞〗中的“娇又嗔 , 怒又喜”“恶如山鬼拔枯树 , 媚似扬妃按羽衣” , 不仅词语运用如是 , 对草书形态的描绘同样也是借助各种形象的展现 。 因此 , 草书赋一类的文章在写作上是有体例的 , 并且自汉代开始 , 这种写作方式便有了模型 , 这同时也表明人们对草书的感受和认识是大体相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