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第三种功能分析法:平均成本( 三 )


10万的费用 , 为4万次行为提供服务 , 次均成本2.5元 , 相当于每次用户产生错别字搜索行为 , 公司都需要为此支付2.5元成本 。
这样的平均成本 , 就难以接受了 。
互联网产品通常为大规模的用户提供服务 , 因此 , 功能的人均成本 , 以及基于使用次数的次均成本都是一个极低的值 。
2020年 , 腾讯云提供的云短信10万条套餐包售价是3400元 , 平均0.034元/条 。
同年 , 拥有4亿日活用户的抖音 , 公开的广告收费标准 , CPC的计费标准是0.2元一次 , CPM的计费标准是4元千次 , 相当于0.004元一次 。
术语注解:
CPC:广告的计费方式之一 , 按照用户的点击行为计费 , 用户每点击一次广告 , 广告主需要向平台支付广告费用 , 若是用户没有点击 , 则无需支付费用 。
CPM:广告的计费方式之一 , 按照曝光数计费 , 通常以千次曝光进行计费 , 不考虑用户是否点击 , 只要广告被呈现出来 , 广告主就需要向平台支付广告费用 。
我们在衡量功能的平均成本时 , 会以一个极低的值做为标准进行判断 , 且用户规模越大 , 标准值越低 , 计算周期越长 , 标准值越低 。
通常情况 , 按用户人数计算 , 人均成本极少超过1元每人 , 按照使用次数计算 , 次均成本极少超过0.01元 。
当我们尝试用平均成本的方式对功能进行分析时 , 原本能够接受的成本 , 也变得难以接受 。
现在 , 如果你是麦子生鲜的产品经理 , 面对人均成本5元 , 次均成本2.5元的“搜索兼容错别字”功能 。
你认为 , 应该做吗?
04 平均成本的分析方法
功能的平均使用成品叠加起来就是产品的平均使用成本 , 一些产品在上线初期堆砌了许多功能 , 但用户规模 , 使用规模都不足 , 导致这些功能都平均使用成本极高 , 缺少注资的情况下 , 产品死亡率就极高 。
那些什么都做 , 什么都是核心的产品 , 已经被时间淘汰掉了 , 并且留下了一个名词:大而全 。
相对应的 , 活下来的 , 成功的产品 , 现在依然存续 , 也留下了另一个名词:小而精 。
所以 , 草根创业产品初期只做两件事 , 其一是为大面积用户提供的核心功能 , 如同微信的通讯 , 淘宝的购物 , 其二则是吸引新用户的功能 , 能够拉新的功能 。
新用户的加入 , 可以降低产品被使用的平均成本 , 功能的增加则会增加产品被使用的平均成本 , 两者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关系 , 用降低的平均成本减去增加的平均成本可以得到一个净值 。
净值为正 , 表示降低的值减去增加的值若是大于0 , 意味着产品的平均使用成本在降低 , 产品就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发展轨迹 , 两者的差值 , 可以将产品的平均使用成本向0推进 , 净值越大 , 产品的发展速度越快 。
净值为负 , 表示降低的值减去增加的值若是小于0 , 意味着产品的平均使用成本在增加 , 产品就进入到一个负重成长的发展轨迹 , 两者的差值 , 会持续将产品的平均使用成本推高 , 净值越低 , 产品的负重越大 , 越快耗尽公司所持有的可使用资金 。
净值可以有效评估产品迭代过程中的健康度变化 , 对于产品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极好的支撑作用 , 是一种很有效的 , 也是产品经理所能掌握的产品评估方法 。
但这是一个比较后期的产品评估分析方法 , 未来有机会 , 再为大家展开讲述 , 现在 , 我们还是回到功能的平均成本当中 。
评估功能的平均使用成本包含了六个步骤:
1. 建立一个成本刻度
成本刻度就是指平均成本的单位 , 可以是每人 , 可以是每百人 , 也可以是每千人 , 每万人 。 产品规模不同 , 适合使用的成本刻度也需要进行调整 。
刻度过小时 , 得到的数值会过小 , 且无限接近于0 , 不容易观察和分析 。
刻度过大时 , 得到的数值会过大 , 影响评估的精细度 , 不容易发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