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家|为追步兵装双脚:德军38(t)“蟋蟀”自行步兵炮,威力大却射得近( 二 )


文章图片
很有意思的一张照片 , 从被遗弃的苏军KV2坦克旁开过的“野牛” , 两种重炮战车在此相聚
1941年底德军又使用加长的二号坦克底盘加装sIG33 , 制成了所谓的“野牛”2型 。 这种自行步炮比起1号“野牛”进步很大 , 重新设计了炮架和战斗室 , 防护、载弹量和稳定性都有所提高 。 1942年初 , 德军提出了研究更新、更专业的自行步兵炮的要求 。 捷克斯洛伐克BMM公司和德国阿尔凯特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 这两款武器均以捷克制38(t)轻型坦克底盘为基础 , 搭载sIG33步兵炮而成 。 德军将38(t)自行重步兵炮赋予Sd.Kfz.138/1的编号 , 称其为“蟋蟀” 。 德军一般用昆虫名给自行支援类曲射火炮起外号 , 如“黄蜂”、“野蜂”、“蟋蟀”;用食肉或者大型动物名给坦克歼击车起外号 , 如“黄鼠狼”、“犀牛”、“象” 。 值得一提的是 , 根据一些非正式说法 , 战争后期德军尚在设计中、依托重型坦克底盘搭载170甚至是210毫米巨炮的自行火炮也被称为“蟋蟀” 。 因为车体结构不同 , BMM厂的38(t)自行步炮被称为“蟋蟀”H , 而阿尔凯特厂的设计则被称为“蟋蟀”M 。
军事家|为追步兵装双脚:德军38(t)“蟋蟀”自行步兵炮,威力大却射得近
文章图片
“野牛”2还是不能满足德军的需要
三.研发与构造
(一)“蟋蟀”H型
1942年2月 , 主管陆战武器研发的德国国防军兵器局6处对新式武器研发召开会议 , 最终确定用38(t)坦克底盘充当新式自行火炮的底盘 , 包括自行步炮、坦克歼击车等等 。 3月6日 , BMM厂接到命令开始研制任务 。 BMM厂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著名重型机械工厂 , 也是38(t)坦克的研发和主要生产工厂 。 因为俄国和北非前线反坦克压力巨大 , BMM厂的大部分设计人员和产能都投入到了搭载俄制加农炮的“黄鼠狼”3坦克歼击车上 。 这款武器当月即制成样车测试、4月底投入量产 。 而“蟋蟀”H的研发则相对缓慢 , 直到9月才开始制造第一辆样车 。 BMM厂当时又接到了研发、生产搭载德制Pak-40反坦克炮的“黄鼠狼”3H坦克歼击车的任务 , 坦克战武器具有最高优先级 , 所以“蟋蟀”H的测试和量产工作被进一步拖延 。 1943年2月 , “蟋蟀”H终于投入量产 , 距离立项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 。
军事家|为追步兵装双脚:德军38(t)“蟋蟀”自行步兵炮,威力大却射得近
文章图片
“蟋蟀”H自行步炮 , 来自盟军在法国北部缴获战车后拍摄的存档照
“蟋蟀”H的底盘基本沿用自现有的38(t)G和H型 , 拆掉车体顶板和炮塔以后 , 在车体上焊接了一个大型敞顶战斗室 。 车体正面装甲到发动机舱防火板之间的空间即可放置火炮、乘员、弹药和其他装备 。 sIG33步兵炮的炮架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适应车载空间 , 火炮驻退器的液压筒与战斗室地板连接以提高炮架的强度 。 战斗室前方变速器装甲盖板上有火炮行军支架 。 行军支架的目的主要是车辆行驶中固定火炮 , 防止颠簸损坏零件或造成过大的精度误差 。 支架设计得很巧妙 , 可由乘员在车内操作放倒 , 这样一来突然遭遇战斗时就不需要乘员冒着危险到车外来摘取支架了 。
军事家|为追步兵装双脚:德军38(t)“蟋蟀”自行步兵炮,威力大却射得近
文章图片
工厂里刚刚完工的“蟋蟀”H
为适应车内空间 , 车载sIG33的控制高低机和方向机的手轮被集中到炮架左侧 , 由炮手完成摇炮和瞄准的过程 。 炮手身后是车长 。 巨大的步兵炮几乎被战斗室分成了两半 , 战斗室右侧前方为驾驶员 , 后方为装填手 。 战斗室内除了炮弹 , 还有MP-40冲锋枪和毛瑟步枪、手榴弹、钢盔等步兵装备 。 因为步兵炮射程短、直接参加一线步兵作战 , 自身可能也要面对步兵战的威胁 。
军事家|为追步兵装双脚:德军38(t)“蟋蟀”自行步兵炮,威力大却射得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