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耀天穹 福及人类——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纪略( 二 )
究竟该怎样打造自主可控的国之重器?
第一代北斗建设者们一致认为 , 最迫切的需求是先解决"有无问题" 。 1983年 , 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 "双星定位"建设方案的原理是把地心视为一颗虚拟卫星 , 再发射两颗地球同步卫星构成星座 , 经地面控制中心计算处理 , 实现对区域内地面目标的快速定位 。 这一方案用当时中国最成熟的航天技术 , 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 , 实现了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自主可控 , 为后续发展坚定了必胜信心 , 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 积累了丰富工程经验 。
是否一步跨到全球组网?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 建成覆盖全球的导航定位系统 , 至少需要24颗卫星 , 美、俄用了20多年时间 。 但是 , 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刻不容缓 , 中国拖不起、等不得 , 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让北斗发挥出最大效益 。 怎么办?"两弹元勋"、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北斗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提出"分步走"战略 , 先试验后建设 , 先国内后周边 , 先区域后全球 。
路 , 终于打开了 。 北斗工程"三步走"发展蓝图被确定下来:第一步 , 先建立双星定位试验系统 , 形成区域有源定位与导航服务能力;第二步 , 完成3种轨道10余颗卫星发射 , 建成区域导航系统 , 形成区域无源服务能力 , 向亚太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第三步 , 建成由3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 形成全球无源服务能力 。
什么是"有源"和"无源"?北斗一号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员李祖洪曾经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有源"与"无源"之间的差别就相当于对讲机和收音机一样 。 有源就像对讲机 , 既可以接收信号又可以发送信号 , 而无源就像收音机 , 只接收卫星信号 , 不再向外发送信号 。 孙家栋院士说 ,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设计将"有源"和"无源"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 , 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 这是中国北斗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 也是北斗的优势所在 。
1994年 , 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的卫星导航发展史上都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 。 这一年 , 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全面建成;也是这一年 ,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大战略决策 , 并以炎黄子孙的祖先们用于识别方向的"北斗星"命名 , 中国开启了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的漫漫征程 。
摸着石头过河
回望自北斗一号开始的漫漫征程 , 由于国外技术封锁 , 北斗人一路拓荒前行 , "摸着石头"寻找国产化发展之路
回顾我国北斗工程建设历程 , 北斗一号实现了中国导航卫星从无到有 , 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导航卫星的国家 。 当时国外对我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 , 国内的部件厂家尚未成熟 , 北斗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
长期稳定运行是卫星导航系统的根本 。 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 影响卫星长期稳定运行的控制分系统三大部件--红外地球敏感器、动量轮和太阳帆板驱动机构都没有实现国产化 。 研制团队从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工艺着手 , 历经8年多时间 , 几经波折 , 三大部件终于在北斗一号的备份星上实现了首飞 , 自主解决了卫星的"眼睛""腿脚"和"肩关节"问题 。
北斗一号最初启用我国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 , 虽然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三轴稳定控制方案和双组元统一推进方案 , 但由于国外对我国的关键技术封锁和禁运 , 实现这些方案必须依靠自身条件 。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回忆 , 当时五院聚集国内优势力量 , 短短几年时间便完成了控制分系统的星载计算机、中心控制线路、推进分系统的大容量表面张力贮箱、490牛顿推力发动机等产品的技术攻关 , 最终 , 北斗一号卫星推进分系统65台部件产品"全部实现了国产" 。
- 中国北斗横空出世纪实
- 中年北斗系统发言人答封面新闻:北斗定位精度最好可达1点几米
- 中年北斗三号全球服务可用性达99%以上,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
- 中国青年网|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
- IT之家|最强中国“心”!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
- 上游新闻|精度达到2-3米,北斗系统发言人:中国北斗攻克160余项关键技术
- 北斗三号|中国速度!北斗三号工程建设提前半年完成
- 卫星|北斗三号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卫星核心部件100%国产化
- |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100%国产
- 央视新闻客户端|北斗系统工程新技术应用超过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