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产品,厂家为什么连内部人也“摆不平”?( 三 )


那么 , 谁来负责“试错”与“试对”工作 , 比较有效的有两种方法:

  1. 专门的队伍 , 负责新品大规模上市前的验证 。 这支队伍 , 可以在市场部 , 也可以是专门的队伍 。
  2. “试错”与“试对”成功销售部门的一项普遍职能 。 比如 , 某家食品行业龙头企业 , 排队上市的新品很多 , 每个区域都可以自由选择满意的新品 , 验证后再全面推广 。 当然 , 看不上所有新品 , 或者说所有新品都试点失败 , 一定是有心理压力的 。
07
什么是好产品?在企业内部 , 这个问题就很难统一 。
【好产品,厂家为什么连内部人也“摆不平”?】技术部门当然是技术视角 。 但是 , 产品满足的是需求 , 而技术只是满足需求的“道具” 。
但是 , 研发部不是技术部 。 技术部 , 增加点新功能 , 搞个黑科技 。 技术部门的职能完成了 。 销售部门 , 与其说是用户视角 , 不如说是“竞争视角” 。 竞争视角 , 就是与标杆产品对比 , “更+”表达式 。 当然 , 销售部门对产品缺陷的了解 , 这是绝对的强项 。 毕竟天天在市场 , 听多了用户抱怨 。
销售部门天天在市场 , 天然就懂用户吗?不见得 。 所以 , 销售一线的话要听 , 但要取舍 。
取舍什么呢?就是当业务员提产品要求时 , 隐含着一个条件:新品最好让自己的工作量最小 , 最好的产品就是能够自卖自身 。
多数企业里 , 有技术部(可能挂着研发部的牌子)、市场部和销售部 , 但恰恰缺少研发职能 。 感性部既要从一线获取用户信息 , 又要有洞察用户的能力 , 还要懂点技术 。 这样的人极度稀缺 , 可遇不可求 。
人才稀缺 , 并非不能解决 。 组织壁垒 , 有助于专业化 , 但研发的“概念形成”恰恰要求综合化 。 因此 , 可以以新组织的方式实现 。
我在某企业任职时 , 凡是下市场调研 , 基本上会带研发部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一起调研 , 在调研时就新品概念形成共识 , 在技术形态形成共识 。 回到公司 , 产品很快就做出来了 。
现在也有企业把研发的“概念形成”放在市场部 。 市场部的位置相对超脱 , 但市场部对技术背景的理解会成为研发概念的障碍 。
08
根据新品研发的方向 , 可以把新品分为四条路线 。
  1. 改进型和升级型新品 。 销售部门的意见占主导 。
  2. 用户调查或洞察型新品 。 市场部的意见占主导 。
  3. 技术突破型新品 。 技术部门意见占主导 。
  4. 重大突破型新品 。 高层主导 。
有的新品 , 只不过是增加一个SKU , 并不需要销售部门和渠道的动员 , 也不需要过多的用户教育 , 比如改进型或升级型 。 新品上市 , 无须兴师动众 。
凡是涉及较大资源投入和用户教育的新品上市 , 都要把上市成功率作为重要标准 。
前面讲过 , 要把新品成功率和新品推广成功率分开 。 新品成功率可以很低 , 但新品推广成功率可以很高 。
用“试错”和“试对” , 验证新品成功率 。 没有验证的新品 , 不推广 。
用激活销售部门和渠道成员的模式 , 确保只要经过“试错”和“试对”验证 , 就确保推广成功 。
#特邀作者#
刘春雄 , 微信公众号:刘老师新营销(ID:liuchunxiong1964)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特邀作者 。 现任郑州大学副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兼任北京大学EMBA课程主讲导师 , 《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副总编 , 清华大学MBA、中国人民大学MBA特聘客座教授 。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 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