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精读|教育孩子在味道中,懂得感恩,拒绝“饭桌式”溺爱

作者:深浅慧(爸妈精读主笔)
有人说:有一种味道 , 叫做妈妈做饭的味道 , 那是爱的味道 , 胜过世上的美味佳肴 。
然而 , 有这样的一个4岁小男孩 , 因为嫌弃妈妈做的饭菜太难吃而哭 , 这样让人很好奇:“多难吃的饭菜能够让孩子哭成这样 。 ”
然而妈妈却说 , 是因为当天的西红柿炒鸡蛋放了太多盐 , 自己也知道很难吃 , 但是辛辛苦苦做出来 , 所以想让孩子忍一忍吃完 , 起码对妈妈的体恤 。
爸妈精读|教育孩子在味道中,懂得感恩,拒绝“饭桌式”溺爱
文章图片
可惜男孩不买账 , 妈妈为了安慰小萌娃 , 第二天带孩子吃烤肉 。
男孩很高兴 , 也吃得很满意 , 与之前嫌弃妈妈做的饭菜的委屈态度 , 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对比 。
不由得感慨 , 在物质生活异常丰富的今天 , “快餐味道”成为取代“妈妈的味道”的现象 , 童年里那个的“家”味道的记忆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烤炸”油香味 。
是物质生活的选择太多?是孩子太过于挑剔?还是独生子女的新一代妈妈的厨艺太差了?
无论什么原因 , 归根到底 , 是父母太过于疼爱孩子 , 唯恐孩子吃不好吃不饱 , 孩子喜欢吃什么就无条件地答应 , 造成了孩子挑食 , 喜欢在外面吃饭的坏习惯 。
这就是常见的“饭桌式”的溺爱 。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 , 溺爱不是爱 , 而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摧残 , 造就孩子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的品性 , 最终忘记父母养育之恩 。
常言道 , “羊有跪乳之恩 , 鸦有反哺之义” 。
从孩子吃的第一口饭开始 , 父母给予孩子的是必定是感恩教育 , 而不是“饭桌式”的溺爱 。
爸妈精读|教育孩子在味道中,懂得感恩,拒绝“饭桌式”溺爱
文章图片
爸妈精读|教育孩子在味道中,懂得感恩,拒绝“饭桌式”溺爱
文章图片
孩子要记得的不仅仅是味道 , 而是感恩
从幼儿时期开始 , 孩子能不能安静地、乖乖地把饭菜吃完 , 是绝大多数家长很头疼的事 。
“饭桌式”溺爱体现在家长喂养孩子的方式上 , 嘴里哄着 , 骂着 , 追着小孩子跑到东南西北的去喂饭的情景 , 见惯不怪 , 是家长和孩子的一场“猫抓老鼠”的滑稽游戏 。
我们经常听到大人这样抱怨孩子吃饭难 , 吃饭少的问题:
小孩子嘴刁 , 挑食 , 吃得慢 , 瘦得很;
我不会做营养餐 , 孩子不喜欢吃;
孩子就喜欢在外面吃 , 外面的香 。
有人认为 , 父母做的饭菜是孩子童年的味道和味蕾的记忆 , 所以父母做一手好菜是很有必要的 。
其实 , 父母就算不能烧的一手好菜 , 却能够为了让孩子饱餐一顿将自己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忙活 , 记忆中的不只有味蕾的饭香 , 还有母亲为我们忙碌的背影 , 是抽油烟机的重油味 , 也是调料品的酱香味 , 更有闷热厨房的苦涩味 。
这些琐碎的情景 , 孩子真正应该记住的 , 其实是父母的爱而已 。
如果父母不懂得从正面去教育孩子珍惜一粥一饭 , 感恩父母的哺育之恩 , 而是演变成“饭桌式溺爱” , 那么 , “饭桌式溺爱”演变成饭桌上的有求必应 , 成为孩子撒泼打滚的新一个突破口 。
如果孩子嫌弃家里的饭菜太难吃 , 孩子用上了哭闹的手段和家长博弈之后 , 他最终得到的是家长的妥协 , 达到自己随心所欲的目的 。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中称为“登门槛效应” , 也叫“得寸进尺效应” 。
孩子在早期使用“登门槛效应”后 , 一旦发现自己的“哭诉”可以得到家长的“补偿” , 那么被惯坏的思想就在“饭桌博弈”中被纵容而深刻的形成了 。
今天想吃快餐 , 明天想吃法餐 , 后天可能就想吃龙肉 , 在无休止的索求中得到父母肯定的回应 , 榨取父母的血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