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归与,归与 一座山村书院的理想 一对教授夫妇的乡愁

:原题为_新华每日电讯|归与,归与 一座山村书院的理想 一对教授夫妇的乡愁。
新华每日电讯|归与,归与 一座山村书院的理想 一对教授夫妇的乡愁
文章图片
▲归与书院的孩子们上实践课归来 。
新华每日电讯|归与,归与 一座山村书院的理想 一对教授夫妇的乡愁
文章图片
▲归与书院 。
新华每日电讯|归与,归与 一座山村书院的理想 一对教授夫妇的乡愁
文章图片
【新华每日电讯|归与,归与 一座山村书院的理想 一对教授夫妇的乡愁】▲黄勇军、米莉夫妇在归与书院合影 。
湖南邵阳隆回县小沙江镇江边村 , 高寒山区的瑶汉杂居村 , 神秘的花瑶世代生活在这里
去年年初 , 黄勇军、米莉夫妇拆了祖宅 , 在海拔1300多米的江边村“黄家院子” , 建起一座书院 , 取名“归与”
归与的课堂 , 就是想打开瑶山孩子的眼界 , 知道城市是什么样 , 城里孩子在做什么 , 如何在城里生活
也让城里的孩子知道 , 世界上有一种踏实而绵长的喜悦 , 是春天种下种子 , 秋天才能收获
什么样的房子 , 能装得下乡愁?
它应该建在阔别的故乡 , 房前有水 , 屋后有山;它应该面朝田野 , 能听见清脆的鸟鸣;它应该有一扇窗 , 轻轻推开 , 远处是劳作的乡亲 , 近处有嬉戏的孩童……它曾是黄勇军、米莉夫妇的梦想 , 也是如今归与书院的模样 。
湖南邵阳隆回县小沙江镇江边村 , 高寒山区的瑶汉杂居村 , 神秘的花瑶世代生活在这里 。 年少的黄勇军走出大山 , 北上求学 , 漂洋过海 , 不惑之年又回到了这里 。
妻子米莉是他的同窗 , 两人同修政治学专业 , 多年来悉心研究儒家思想和乡村文化 。 目前 , 米莉是中南大学副教授 , 黄勇军是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
去年年初 , 这对教授夫妇拆了祖宅 , 建起一座书院 , 取名“归与” 。
名字取自《论语·公冶长》 , “子在陈 , 曰:‘归与 , 归与 , 吾党之小子狂简 , 斐然成章 , 不知所以裁之 。 ’”
千百年前 , 渴望回到故乡教育年轻人 , 是孔子寄托乡愁的方式 。
“归与书院 , 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 。 ”黄勇军说 。
建一座书院 , 让乡愁遇见理想
19年前 , 还在读大三的陕北姑娘米莉 , 跟着男友黄勇军回到他的家乡湖南隆回小沙江镇 , 见到她从未曾见过的风景 。 一位穿着花瑶服饰的老太太背着一篓小鸭子去赶集 , 米莉觉得新奇 , 准婆婆于是叫来许多穿着类似服饰的瑶族村民 , 笑着将她围住 , 展示花瑶首饰和衣服给她看 。
从此 , 小沙江成了黄勇军和米莉共同的眷恋 。
2003年 , 两人第一次正式在这里做学术研究 , 撰写“中国乡村政治文化问卷调查报告” 。 三个月里 , 他们背着十几公斤的包走遍每一个花瑶聚居的村落 , 记录百余万字资料 。
在隆回县魏源故居 , 他们见到一间小小的私塾 。 “以后有机会 , 我们也建一所书塾吧?”彼时还是研究生的两人 , 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
十余年后 , 种子在法国南部金黄的麦田里发芽——
2014年 , 已在高校任教的夫妻俩赴欧洲访学 , 导师将他们带到一个庄园 , 白天和当地农民一起挖土豆、摘葡萄、做果酱、酿红酒 , 夜晚在星空下喝着啤酒聊天 。
“那样的生活让我们明白 , 乡村不是落后的天地 , 而是有生命力的生长空间 。 ”回国后 , 黄勇军和米莉决定 , 要在故乡那个偏僻的村庄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
他们相信 , “只有在一个乡村振兴的时代 , 我们才有可能把这件事做成 。 ”
“中国儒家志士的理想是用知识的力量去教化人 , 那也是我们想做的 。 ”20多年前考出瑶山的黄勇军 , 带着妻子米莉回来了 。 他们决定 , 要在三四百户、一千余人的小沙江镇江边村 , 做一个乡村文明的教育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