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归与,归与 一座山村书院的理想 一对教授夫妇的乡愁( 四 )


在黄勇军看来 , 许多城里孩子面临着“过度教育”的负担 。 在快节奏的学习和培训中 , 对“立竿见影”效率的追求 , 远远大于对学习本身的享受 , 而孩子的焦虑往往是家长焦虑的投射 。
可是 , 归与书院的每期研学课程里 , 志愿者都会告诉像泡泡这样的孩子 , “种子不会这么快长大 , 可是 , 以后来的小朋友会吃到你种的蔬菜哦 。 ”
除了让山里孩子“见过” , 夫妇俩的另一颗初心是——
让城里的孩子知道 , 世界上有一种踏实而绵长的喜悦 , 是春天种下种子 , 秋天才能收获 。
教育是发现 , 每个生命都有光
黄勇军经常会想起一个场景:2016年 , 他在武汉大学参加全国书院的山长院长大会 。 面对会场里的儒学大家 , 他提出疑问:今天 , 传统书院的学生从哪里来 , 发展往何处去?
问题落音 , 满场沉默 。
这曾是困惑了他和米莉许久的问题 , 直到归与书院让他们慢慢发现 , “回到乡村”是一个答案 。
一头是资源匮乏 , 一头是负荷过度 。 而在一方连接城市与农村文明的小小书院里 , 他们看见了教育的千万种可能 。
许多志愿者都记得 , 曾有几位染着头发、打着耳钉的乡村少年 , 坐在书院教室的后排 , 眼神里满是叛逆和迷茫 。 他们在诗词赏析的文学课上昏昏欲睡 , 却在清理河道的环保课上一马当先 , 是那样积极、热情、可爱 。
“在大山里建一座书院 , 我们不是给予 , 更不是施舍 , 而是去看见 。 ”米莉说 , “教育是发现 , 发现每个生命都有光 。 ”
什么是生命里的光?
面对这个问题 , 黄勇军忆起今年春节的一场“雪地求生” 。 那是2月15日 , 他和米莉带着一双儿女在天寒地冻里爬上大瑶山 , 走进竹林去“探险” , 冻得直哆嗦的一家四口临时起意 , 要在雪地里点燃篝火取暖 。
他们想尽办法从雪地下刨出相对干燥的竹枝架起 , 安抚着彼此的焦躁和不耐 , 用冻得有些僵硬的手一次次点火 , 许久之后 , 雪地里终于燃起熊熊火光 。
黄勇军说 , 冰天雪地里跃动的火光 , 就是生命本源的美 , 让孩子体会到生命最原始的温暖和力量 。
这也是夫妇俩一直以来的坚持——每一个假期 , 他们都会把一双儿女带回大瑶山 , 在山野间砍竹子 , 割茅草 , 耕田地 。
米莉说 , 孩子的世界有最本真的快乐 , 拿着一根竹竿 , 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追鸡赶鸭 , 就可以跑上一整天 。
生命的光 , 在天生的好奇心里 , 在遇见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 “我们相信 , 有了对生命最朴素和旺盛的热爱 , 孩子去了哪里 , 都会活得很好 。 ”黄勇军说 。
最近 , 归与书院开启了留守儿童“放学后守望”计划 , 村里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 , 放学后有了写作业、看书、弹琴、学知识的去处 。 为了实现常态化运转 , 他们同步开启了“留守妈妈”计划 , 让在家中留守的妇女来到书院 , 和志愿者一起看顾这里的孩子 。
6月下旬的一个下午 , 志愿者杜秋悦在“放学后守望”计划中 , 发起了一场关于梦想的讨论 。
“我们想过很多很多 , 可是有什么用呢?”从未出过大山的孩子 , 有些气馁地说 。
在杜秋悦反复鼓励和追问下 , 孩子们才慢慢说出自己的梦想 。 “我想做糕点师 , 做很多很多美味的饼干”“我想开一家书店 , 这样就可以像书院一样给很多人看书的地方”……
单纯美好的小梦想 , 让曾经同是留守儿童的杜秋悦 , 久久不能平静 。
她沉吟了一会儿 , 告诉面前的孩子:“课桌很高 , 山也很高 , 但是 , 当你们高过这些课桌 , 翻过这座山 , 一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 有梦想 , 谁都了不起 。 ”
黄勇军和米莉 , 常常想起多年前回到故乡的场景 。 那是一个草长莺飞的春天 , 大山里生机勃勃 , 孩子们眼中 , 却隐隐有一种蔓生的“荒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