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胡伟:当代即古典——中国国家画院胡伟工作室高研班课堂教学实录


艺术|胡伟:当代即古典——中国国家画院胡伟工作室高研班课堂教学实录
本文插图
胡伟 , 1957 年生于山东济南 。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主任 。 担任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文化和旅游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
长期以来 , 谈到“架上”一般指的是绘画作品 , 习惯性地把“架上”和“架上艺术”画等号 。 “架上”当然要讲绘画性 , 所有的“绘画性”往往体现在观念的表达上 。 而当下的西方架上艺术一般追求“干净”和“纯粹” , 因为只有“干净”和“纯粹”也才能够“明确” 。 所以欧洲一些架上艺术作品往往给人感觉简单了一点 , 其实这恰是艺术家对作品思想性的诠释 。 这里边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 可能以前太习惯于对作品的“深入刻画” , 总感觉要让别人看到的东西多一点才能显示功力 , 才能说明作者对主题的深刻理解 , 于是作品就变得面面俱到、四平八稳 , 很多作品无论从样貌还是情绪都显得过于接近 。 欧洲的古典犯过同样的毛病 , 但是他们渐渐地放松了起来 , 我们也应该放松一点 。 如果把中国的古典和西方的古典拿出来相比较 , 或许就能够感受到以往没有感受到的东西 。
如果同样把中国的近现代美术和西方的近现代美术相比较 , 又会感觉我们好像丢得多了一点 。 有人说百年中国美术发展史被西方遮蔽了 , 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 。 100多年来 , 西方的造型观念和造型手法成就了我们的教学体系和创作方法 , 因此中国人物画继任伯年之后有了飞跃的发展 , 有足够的方法表现工农兵 , 表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场面 , 表现以前中国画难以涉足的领域 , 题材变得无限广泛 。 但近几十年来 , 很多人批评中国画迷失了方向 , 丢掉了传统 , 也丢掉了“用笔” 。 “是素描害了中国画” , 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说法 。 没有素描、没有西方的造型观念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美术 , 这是一段历史 。 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 重要的是通过回顾历史找到些什么 。 有些东西在西方很合适 , 在中国就不太合适 , 或许再过很长时间也不合适 。 但即便是在中国“很合适”的这些东西 , 不也需要与时俱进吗?这就需要做两项工作:一个是把古典带到今天 , 包括中国的古典和西方的古典;另一个是把走进今天的古典与当下的生活结合起来 , 除了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寻找落脚点 , 也要从西方的框架内寻求参照物 。 因为 , 在当代艺术表现上西方的确走在了我们前面 , 这是不争的事实 。
艺术|胡伟:当代即古典——中国国家画院胡伟工作室高研班课堂教学实录
本文插图
胡伟 海礁(局部) 综合材料
前边谈到架上艺术应该体现绘画性 , 甚至觉得没有绘画性的作品便不能称之为“架上” 。 但事实上 , 西方的很多架上艺术已经由绘画性的表达延伸到多个领域 , 体现为综合材料的表现 。 正因如此 , 装置或影像艺术才愈发显出它们的价值和魅力 。 架上艺术、立体或装置以及影像艺术之间的串联关系形成了今天所谓当代艺术的总体格局 。 若非如此 , 便会永远停留在以画种分区的策展和展示状态上 。 我们的架上艺术当向何处去呢?——要有坚守也要有延伸 , 才能满足时代需要 。 现在国内有些展览已经体现出这种策展意图 。
中国的架上艺术是以材料来分画种的 , 比如油画、版画、中国画等 。 画种之间的互渗融通对于创作观念的更新、材料技法的拓展大有益处 , 中国的美术需要与国际接轨 , 更需要体现它的生命力和时代性 , 于是综合材料绘画应运而生 。 艺术上的事情是很难用文字说清楚的 , 像“单画种材料技法的演进”就不仅仅是某个画种材料技法的拓展 , 它带有演变的性质 。 比如 , 某件作品的主题立意受到水墨概念的启发 , 但不一定使用中国画的材料技法 , 它是一个材料技法与精神诉求、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关系 , 这时候“演进”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性的表达 , 而非材料技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