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王安石与司马光,曾经的好友、主张改革的同仁,为啥会反目成仇?

王安石跟司马光、欧阳修、苏轼一样 , 都关心国家、心怀百姓 , 都希望能够通过系统性改革 , 扭转宋朝后期的积贫积弱状态 。 而且 , 他们曾经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
他们之所以走向反目成仇 , 不是什么人品、道德问题 , 纯粹是由于在治国方面的思路、线路差异 。
【爱历史】王安石与司马光,曾经的好友、主张改革的同仁,为啥会反目成仇?
文章图片
北宋开国以后 , 就处于一种“先天不良”的状态:
对外 , 通过军事渠道拿辽国、西夏毫无办法 , 只能一方面花钱买平安、一方面豢养规模庞大的军队寻求心理安慰;
对内 , 由于刻意的重文轻武政策 , 导致出现了大量需要国家出面供养的文人、官员 , 而且还呈现出滚雪球一般的姿态 。
因此 , 经过短短几十年 , 北宋就出现了严重的冗员、冗兵、冗费问题 , 即所谓的“三冗” , 经济压力巨大 , 加上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 , 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 许多优秀政治家都提出了改革图强的主张 。
【爱历史】王安石与司马光,曾经的好友、主张改革的同仁,为啥会反目成仇?
文章图片
早在宋仁宗期间 , 范仲淹就以“参知政事”的身份 , 提出了革旧除弊的十条举措 , 涵盖了军事、经济、吏治、科举等方方面面 , 比较重要的建议包括恢复府兵制、改革科举、加强官员考核 。 在宋仁宗的支持下 , “庆历新政”由此开展 。
然而 , 即使旧制再不合理 , 但因牵涉到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 任何试图对其进行改变的举动都会招致山呼海啸般的反对 。 因此 , 范仲淹在位不到一年、改革主张几乎还没有得到落实 , 就在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声中黯然离职 。
但在随后的十多年间 , 改革的呼声从未间断 , 许多优秀政治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理论主张 , 如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事书》、司马光的《论财利疏》、苏轼的《嘉祐制策》等 。
而随着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宋神宗即位 , 在他几乎无条件的支持下 , 另一位政治家开始了一场远比范仲淹深刻而全面的改革 , 这就是王安石变法(也称“熙宁变法”) 。
【爱历史】王安石与司马光,曾经的好友、主张改革的同仁,为啥会反目成仇?
文章图片
宋神宗于公元1067—1085年在位 , 而王安石变法在1069—1085年期间开展 , 其核心诉求很简单 , 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富国强兵 。 变法的内容极为丰富 , 涵盖了国家运行的各个领域 , 具体而言 ,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有定位于解决冗费问题、提高财政实力的 , 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等;
解决冗兵问题、致力于强兵的 , 包括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等;
而贡举法、三舍法等等则聚焦于缓解冗官问题 。
由于王安石在入京任职之前 , 就以在地方的出色政绩名动天下 , 因此 , 当他被宋神宗委以重任指出 , 天下有识之士一度欢欣鼓舞 , 认为他必将做出一番事业、扭转国家的贫弱局面 。
【爱历史】王安石与司马光,曾经的好友、主张改革的同仁,为啥会反目成仇?
文章图片
然而 , 也许是北宋的问题太过于严峻 , 或者由于王安石过于急切地想要建功立业 , 他推行变法的决心坚定、意志顽强 , 洋溢着一往无前热血与激情 。 面对那些类似当初范仲淹面临过的反对声 , 王安石提出了惊世骇俗的“三不足”理论 , 即“天变不足畏 , 祖宗不足法 , 人言不足恤” 。
秉承这种思想 , 王安石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 , 那些即使客观上具备合理性、只是因为视角不同的建议 , 也被他视为反对变法的顽固思想 , 被他予以严厉打击 。 甚至那些曾经的朋友、同仁 , 都被他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
对此 , 史书有一番总结:“于是吕公著、韩维 , 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 , 荐己者也;富弼、韩琦 , 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 , 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 ”
即 , 那些王安石曾经的支持者乃至好朋友 , 都遭到了他的打击 。 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欧阳修、司马光等人 。 其中 , 司马光很具备代表性 。
【爱历史】王安石与司马光,曾经的好友、主张改革的同仁,为啥会反目成仇?
文章图片
王安石、司马光曾经是一对好朋友 , 他们都被宋神宗欣赏、尊重 , 可谓左膀右臂 。 但随着王安石主政 , 双方走向了对立面 。
公元1068年 , 当时即位没多久的宋神宗召集大臣开会 , 与众人商议如何增加国库的收入 。
对此 , 司马光提出的方案是“节流” , 即裁汰浮费、减少皇亲大臣的赐赏等费用 , 以实现上行下效、带动全国兴起简朴之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