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勾起战争记忆 触及民族伤痕 哈里斯胡须引发争议的背后
美国驻韩国大使哈里斯近日前往一家韩国理发店 , 剃掉在韩国引发争议的“日本式小胡子” 。 此前很多韩国人抨击哈里斯 , 称他的胡子与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期的朝鲜总督相似 , 是对韩国的侮辱 。 由于哈里斯是日美混血 , 本就敏感的身份再加上特殊的胡子造型 , 成为引爆韩国反感情绪的导火索 。
尊严和便利的折中
给哈里斯惹出麻烦的胡子样式类似“卫生胡” , 英语直译为“牙刷胡” , 这个名字的来由是胡子的造型整齐 , 如同牙刷一般 。 在美国出生和成长的哈里斯可能觉得牙刷胡稀疏平常 , 因为牙刷胡最早就出现于19世纪后期的美国 。 当时美国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 , 工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 , 对工业设备操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 从当时的照片可以发现 , 此前美国男性像欧洲男性一样 , 留着长而浓密的大胡子以象征男性尊严 。 但大胡子难打理、易弄脏 , 特别容易沾到机器上的油污 , 掉落的胡须还可能造成机器故障 , 甚至可能不小心被卷进机器造成致命伤害 。 从19世纪后期开始 , 美国掀起剃须运动 , 一张剃得干干净净的脸开始成为新的时尚 。
不过 , 很多美国男人仍坚持“胡子是男性象征”的传统观念 , 拒绝剃光自己的胡子 , 于是作为卫生与爱美的折中产物 , 牙刷胡被发明出来:在满脸须毛被剃得干干净净之后 , 只留下鼻子下面的一小块“领地” 。 它既最大限度地满足卫生的要求 , 又最低限度地保留了男性的骄傲 。 1914年 , 喜剧大师卓别林在电影中首次采用戴礼帽、穿皮靴、驻拐杖 , 留着一撮小胡子的造型 , 一举成功 , 这个形象在他以后的电影中被保留下来 , 甚至成为卓别林的个人标志 。 后来卓别林在一次采访中解释说:“之所以采取小胡子的造型 , 是因为它既给人以滑稽的感觉 , 而又足够小 , 不至于遮挡住自己的面部 , 妨碍表演 。 ”
而此时的欧洲 , 剃须和小胡子并未像美国一样流行开来 。 男性们虽然不再像19世纪那样普遍在下颌蓄着满脸浓密的长须 , 却仍不放松对上唇的胡子进行造型 。 其中最流行的一种叫“恺撒胡” , 即在上唇留浓须 , 两边的须角伸出唇边 , 微微上翘 。 这种两边须角上翘的造型很难自然形成 , 当时的男士不得不用油或是蜡来固定胡子的造型 。
欧洲最早流行牙刷胡的国家是同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得飞速发展的德国 。 1907年 , 德国已经有不少男人开始留这种新式胡型 , 以至于当年10月20日的《纽约时报》特意报道此事 , 还起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德国妇女最痛恨的事——牙刷胡逼走恺撒胡!
1908年 , 德国传奇赛车手汉斯·科本赢得纽约-巴黎汽车拉力赛的冠军 , 一时成为德国的“民族英雄” 。 这名赛车手不仅高大帅气 , 而且留的就是牙刷胡 。 随着对他赛程持续不断的报道和报纸上刊登的大幅照片 , 科本几乎成为牙刷胡的代言人 。 牙刷胡开始广受年轻人青睐 , 成为年轻人中的新潮流 , 采用牙刷胡的人群进一步扩大 , 并开始向欧洲其他地方蔓延 。
防毒气让牙刷胡大流行
牙刷胡真正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 还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毒气战 。 为打破战场僵局 , 同盟国与协约国纷纷施放毒气 。 据统计 , 1918年德军打出的炮弹中有一半是毒气弹 , 其惨烈可见一斑 。
为在如此恶劣的战场环境下生存下来 , 防毒面具成为必备品 。 然而当时各国士兵中流行的上唇大胡子却阻挡了防毒面具密封效果 。 为了保命 , 士兵们不得不剃掉心爱的大胡子 , 仅在鼻下留下一撮胡须 。 牙刷胡就这样“迫不得已”地在各国军队中流行开来 , 完全取代了恺撒胡的地位 。 1918年 , 就连一向坚持恺撒胡的德国皇室成员也有不少人换成了牙刷胡 。 正是来源于一战战场的体验 , 让战前还保留着传统大胡子的希特勒也留起标志性的小胡子 。
- 烽火营|中国导弹仅够用2天?俄罗斯答案打脸印度专家,如果爆发战争
- 第一眼界|西方媒体:大国这次没开玩笑,对华释放一信号?正在为战争做准备
- 超越不离开|普通百姓只能等死专家记住这3个地方绝对安全,若核战争爆发
- 谈军论事|国际红十字会警告:近年全球爆发核战争风险已上升至冷战以来的最高水平!
- 俄罗斯|对华释放一信号?正在为战争做准备,西方媒体:大国这次没开玩笑
- 环球时报|“特朗普对抗TikTok比应对新冠更认真努力”
- 环球时报|为遏制酒后驾驶行为,俄计划为所有汽车安装“酒精锁”
- 环球时报|外媒:特朗普给出45天时间,让字节跳动与微软协商TikTok出售事宜
- 日本掀起手工糕点浪潮
- 环球时报|借口“中国渗透” 审查高校合作对华打压,印度又盯上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