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生活|商鞅与韩非法治思想有哪些区别?治国之本与帝王工具,大秦帝国( 四 )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 商鞅在离开卫国去魏国后 , 拜法家学派的李悝为师 , 总结李悝变法经验 , 深化自己对法家理论的认识;李悝在魏国变法涉及到了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 , 而商鞅在秦国重农战、奖耕织的措施精神实质与李悝变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
渴望生活|商鞅与韩非法治思想有哪些区别?治国之本与帝王工具,大秦帝国
文章图片
《汉书·艺文志》记载 , 商鞅曾师从杂家学派的尸佼 , 尸佼与儒家思想为主 , 杂以其他思想 , 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是 , 尸佼作了商鞅的门客 , 当商鞅遇到难题时 , 尸佼为其出谋划策 , 共商治国大计 。
韩非跟儒家有很深的思想渊源 , 曾师事荀子 , 韩非把荀子的“性恶论”作为“尊君”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 , 荀子认为人有贵贱区别 , 这样也包括“君”与“臣”的严格区别 , 这些思想都被韩非继承 , 此外 , 荀子重势思想及文化专制思想对韩非也有直接影响 。
韩非还改造了老子的理论 , 进一步完善尊君思想体系 , 吸纳老子“顺其自然无为之道”改造成因循道法 , 汲取了老子“道”的概念 , 加入自己的批判理解 , 最终成为君主独尊思想的基础和法治思想的来源之一 。
此外 , 韩非吸取了墨家“强力论” , 把权力和威势结合在一起 , 作为君主驾驭臣子的依靠 , 墨家的“功利”说被韩非应用成君主用来对付臣民的武器 。
总之 , 韩非是一位集大成者 , 总结性的人物 , 兼收并蓄 , 不仅综合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法家人思想 , 也审视李悝、吴起、荀子、老子等百家思想 。
渴望生活|商鞅与韩非法治思想有哪些区别?治国之本与帝王工具,大秦帝国
文章图片
笔者认为 ,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 , 即使思想相同而性格不同其结果也千差万别 , 商鞅与韩非法治思想的差别与两人性格有很大关系 。 商鞅沉着冷峻 , 工于心计的性格 , 以及对时局准备把握和对人性弱点的洞悉 , 使他临危不乱 。
商鞅为人工于心计 , 在没有足够把握的情况下 , 从来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 商鞅知道秦国正是用人之际 , 当秦孝公广发求贤令时 , 商鞅并没有通过正常方式去见秦孝公 , 而是通过宠臣景间引见 , 和秦孝公初步接触后 , 在没有摸准秦孝公的心思下 , 并没有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 , 而是分别用帝道、王道、霸道来试探秦孝公内心真实想法 ,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 阐述自己的强国之道 , 随即被秦孝公委以重任 。
韩非性格则与商鞅不同 , 他在王室中地位较高 , 很有可能继承王位 , 在王位争夺倾轧斗争中 , 他认识到了人性自私的本性 , 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 从自己的经历中提炼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 王室的生活不仅是韩非“术”治思想来源 , 也影响了韩非的性格 。
韩非具有浓郁的学者气息 , 富于情感 , 他可以成为优秀的政论家 , 却不是实干家;韩非对祖国韩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 为了挽救韩国 , 他身上迸发出传统士人舍身成人、慷慨赴义的精神气质 。 韩非在秦国出现两个致命失误 , 这也为他之死埋下伏笔 , 一个是尚为得到秦王认可 , 就为韩国申辩解围 , 另一个错误是与秦王权臣姚贾发生冲突 , 为自己命运埋下隐患 。
总之 , 商鞅和韩非法治思想不同 , 与其所处的时代 , 所经历的遭遇 , 所接触的思想渊源以及个人性格都有很重要的关系 , 真是性格决定命运 。
【渴望生活|商鞅与韩非法治思想有哪些区别?治国之本与帝王工具,大秦帝国】参考文献:《左传》、《韩非子》、《商君书》、《汉书》、《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