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木棉让位菊花,红花岗从此改叫黄花岗( 二 )


【爱历史】木棉让位菊花,红花岗从此改叫黄花岗
文章图片
大约在公元8世纪前后 , 菊花作为观赏花卉由中国传至日本 。 菊花在日本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 相传在远古时代 , 古中国有一艘大船载着12个贵族童男童女 , 为寻找长生不老药来到日本 , 他们在岛上种下了金菊花 , 此后菊花在日本人的文化中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 时至今日 , 日本国徽的图案实际是一朵金色的菊花 。
菊花东渡日本之后 , 与日本文化融为一体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鲁思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有了深入的研究 , 她写成的《菊与刀》一书对日本人的性格进行剖析 。 本尼迪克特说:“(在日本)菊花与刀 , 两者构成了同一幅画 。 ”菊与刀 , 看似水火不容 , 实则相依为命 , 对于菊与刀意象的把握 , 即是对于日本民族心灵史的挖掘 。 举起刀杀人或剖腹 , 放下刀赏菊或游冶——如此截然不同的意境 , 不过是日本民族性格的两面 。 那本尼迪克特只看到菊花闲逸散淡的一面 , 没有看到菊花凌霜抗寒的杀气 。 菊花与刀其实就是日本人尚武精神的一种体现 。
中国人也是有尚武精神的 。 比如黄花岗里的这批烈士 , 他们也是中国人尚武精神的一种体现 。 检读广州起义死难烈士名单 , 每次都会有一种感动 , 葬在黄花岗的这批烈士大多是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保护的年轻人 , 他们出过国、留过学 , 为了振兴自己落后衰败的祖国 , 全部回国 , 然而 , 落后破败的满清王朝只知对外卖国 , 对内镇压 , 根本不可能实现这批青年缔建民主共和的理想 , 当是时 , 革命洪流浩浩荡荡 , 推翻腐朽王朝已经迫在眉睫 。 这批参加起义的烈士之中 , 有广东、四川、福建等地的青年俊彦 。 当中 , 喻培伦曾经东渡日本 , 本欲“实业救国” , 但是辛丑条约之后的清王朝日益衰败 , 喻培伦的科学、实业救国热情倍受打击 。 他参加了革命党之后 , 专门研制炸药 , 广州起义爆发时 , 他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 , 率先带领四川籍的同盟会员攻打广州的总督衙门 。 当弹尽力竭被捕的时候 , 喻培伦面对敌人的逼供拒不吐露组织机密 , 他慷慨激昂陈述革命宗旨:“我头可杀 , 学术是杀不了的 。 革命党尤其杀不了!”临刑前 , 他不断高呼:“头可断 , 学说不可绝!”“党人可杀 , 学理不可灭!”喻培伦牺牲后 , 与同难诸同志共72人葬于广州黄花岗 。 1912年 ,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行文指令 , 以肇造民国元功追赠他为“大将军” , 抚恤亲属 , 修建专祠 。
【爱历史】木棉让位菊花,红花岗从此改叫黄花岗
文章图片
福建人林觉民在日本留学期间 , 加入同盟会 , 回国后参加革命 , 广州起义前夕 , 他给妻子留下了《与妻书》 , 这封信后来被收入中学教科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 , 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 , 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 吾作此书 , 泪珠和笔墨齐下 ,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 又恐汝不察吾衷 , 谓吾忍舍汝而死 , 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 禁不住泪落满襟 。 ”每次读到这段文字 , 禁不住心酸泪落 。 广州起义失败后 , 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 , 这个少年正是林觉民 。 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 。 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 , 就用英语回答问题 , 他慷慨陈词 , 满庭震动 。 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 , 林觉民!面貌如玉 , 肝肠如铁 , 心地光明如雪” 。 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 , 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 , 遂下令处死 。 林觉民殉国时 , 年仅24岁 。 少年俊才 , 倘若是和平年代 , 将是国之栋梁 。
他们在最好的年华逝去 , 如一朵朵金黄的菊花在风刀霜剑之中摧折 。
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 , 一百多年历沧桑变幻 , 如今商潮滚滚 , 时人重利轻义 , 尚武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 碧血黄花 , 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埋在黄花岗 , 当追寻不得的时候 , 我回家淡然为一盆秋菊浇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