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去洞庭“心腹之患”须治“软脚堤坝”( 二 )
但在洞庭湖区 , “沙堤”却是洞庭湖区防洪的“通病”“心病” 。
采访人员在西洞庭湖区一处发生“沙堤”险情的地方了解到 , 险情所在堤段近年在汛期曾频频发生翻沙鼓水险情 。 如2017年7月的一个夜晚 , 这段大堤就连发三处鼓水险情 , 其中一处距离大堤有大约500米 , 当时也是费了很大力气才控制住 。
一位水利专家说 , 这段堤坝长约8公里 , 属于典型的沙质堤坝 。 而洞庭湖区的沙质堤坝 , 源于20世纪中叶围垦洞庭湖期间 , 群众在河岸边取土 , 靠人力扁担挑箩筐“担”出来的 。 由于堤坝没有开挖基础 , 整体建在“软塌塌”的砂卵石地基甚至沙地上 , 堤身是人工“担”来的土壤 , 土质偏砂性 , 颗粒之间存在缝隙 。
这样的堤坝 , 在高洪水位下 , 可能变成“沙滩上的沙堡” , 在汛期很容易被拥有巨大渗透力的洪水“顶穿”基础或堤身造成涌水翻沙 , 引发管涌等险情;险情不断发展会淘空地基 , 引起地面和堤身塌陷、溃决 。
采访人员环洞庭湖区采访 , 经常听到水利专家反映沙质堤坝险情易发、频发的问题 。 一位水利专家介绍 , 当洞庭湖或“四水”入湖江段达到或高于警戒水位时 , 沙质大堤“内脚”就容易出现翻沙鼓水 , 随着“沙眼”不断扩大 , 会发展成管涌 。 管涌区沙石浆像沸腾的稀粥 , 如不能及时控制就会导致溃堤 。 这个问题 , 是洞庭湖区的一个“通病” 。
还有专家介绍 , 沙质大堤发生的穿堤管涌险情 , 风险范围很广 。 有的管涌点 , 可能出现在大堤外几里远的地方 。 一些地方根据发现险情距离大堤的远近 , 制定了距离越远、奖金越高的激励措施 ,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查险 。 即便如此 , 汛期还是感到有些防不胜防 。
相关水利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 洞庭湖区共有堤防10000多公里 , 其中堤基渗漏堤段1500多公里、堤身渗漏堤段2000多公里 。 一些堤防设防标准、达标程度不够高 , 险工、隐患较多的堤坝 , 就属于沙质堤坝 。
采访人员在洞庭湖区采访了解到 , 今年自洞庭湖南嘴站7月2日水位超警戒 , 拉开洞庭湖区水位超警的序幕后 , 洞庭湖已经维持20多天的高洪水位 。 湖区多处地方出现了散浸、渗漏、白蚁漏洞、翻沙鼓水、管涌等各种险情 , 虽然险情程度相对不算严重 , 但如果处置不及时、不到位 , 就会酿成大险情 。
湖区多位水利干部介绍说 ,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 洞庭湖经过了两期治理 , 堤防质量改善成效明显 , 但是每次高洪水位压境 , 还是很容易出现上述险情 。 究其原因 , 除了水位高 , 还跟洞庭湖区堤防本身的“体质”有关 。
“升级堤坝”保长期安澜
【新华每日电讯|去洞庭“心腹之患”须治“软脚堤坝”】洞庭湖区一些地方水利部门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针对沙质堤坝“先天不足”问题 , 湖区各地汛期要派出“千军万马”24小时不间断巡检 , 还要采取挖沟导浸等工程措施 , 但险情依然防不胜防 。
还有专家介绍 , 近年来 , 环湖各地采取大型挖泥船吹填、抛石护脚等方法加高、加固堤身 。 但由于沙质堤坝基础、堤身内部“材质”太差 , 很多堤段出险的频率依然很高 。
此外 , 一些地方对沙质堤坝采取黄泥灌浆等技术处理 , 但是由于地下水位高 , 导致灌浆后存在难以凝结等问题 , 治理成效比较有限;一些地方还用控制翻水口水闸的方法来减轻沙质堤坝压力 , 但又容易造成相应地区内涝问题……
水利专家介绍 , 三峡工程运行后 , 遇较大洪峰时水库进行拦蓄 , 虽然可减轻短时的防洪压力 , 但水库在拦峰后 , 拦蓄的水量紧接着要下泄 , 下泄的流量比自然状况下洪峰过后的流量大、持续时间长 , 这样洞庭湖区高水位维持时间较长 , 大汛之年洞庭湖区防洪“持久阵地战”特征明显 。
以南洞庭湖区一个县为例 , 2010年到2018年 , 全县9年中有5年入警戒水位 , 入警天数为83天 , 入警概率55.6% , 平均入警天数为16.6天 。 在此情况下 , 洞庭湖区沙质堤坝“治标加治本”的升级改造 , 十分必要 。
- 新华社|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全球累计新冠病例超1800万例
- 每日经济新闻|11人中毒,1人抢救无效去世!紧急提醒:近期吃河粉要小心
- 每日经济新闻|增量资金来了——道达早评
- 新华社|SpaceX载人飞船成功返航 龙飞船完成首次载人试飞任务
- 新华每日电讯|陕西白河治污之困:清水变“黄水”,为何20多年还治不好|电讯特稿
- 新华社|长得美还“好学”!孔雀溜进图书馆赶都赶不走
- 新华每日电讯|毕业季“租房小白”如何避开黑中介挖的“坑”
- 新华社|全球8亿儿童血铅含量超警戒标准,近半生活在南亚地区
- 新华网|美国“龙”飞船载两名宇航员返回地球[图]
- 新华网|新华调查|打通城市治理“堵点”之聚焦停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