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礼与法中的蒙元帝国军事密码( 三 )


又如 , 在溯源蒙古军事法时 , 周思成逐一辨析了《元朝秘史》中用于表示颁布军事法的三类蒙文词:“札撒黑”“札儿里黑”以及少数一般动词(如“客额周” , 意为“说着”) , 它们被应用在颁布军事法的不同场合 , 表示军事刑法、军纪或具体的军事命令 。 只有通过语文学的细读 , 才能厘清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异 。

除了内亚视角和注重语文学方法之外 , 《规训、惩罚与征服》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广泛利用非汉文的域外史料 , 比如研究蒙元军队“筑京观”的例子 。
所谓“京观” , 是指战场上敌人的尸体堆积而成的高冢 , 主要目的是炫耀武功或者消灾避凶 。 《二十四史》中关于“京观”的记载为数众多 , 如《元史·太祖纪》中写道:“须臾四将至 , 击乃蛮走 , 尽夺所掠归汪罕 。 已而与皇弟哈撒尔再伐乃蛮 , 拒斗于忽兰盏侧山 , 大败之 , 尽杀其诸将族众 , 积尸以为京观” 。
以往学者论及蒙元军队的“筑京观”行为 , 大多仅援引《元史》中的这一条记载 , 并无其他多余解释 。 然而蒙元军队毕竟系游牧民族出身 , 恐怕与中原王朝军队的做法有所差异 。 为了澄清蒙元军队“京观”的具体内涵 , 周思成在域外史料如《世界征服者史》《巴布尔回忆录》《鞑靼史》中发掘了更多对此的详细记载 , 说明蒙元军队“筑京观”的主要方式是“直接以敌军尸骸架构而成” , 或者“以斩下敌人头颅堆积而成” , 这才算将这个问题基本解决 。
近些年 ,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和美国人类学家魏泽福(JackWeather-ford)关于蒙元史的一系列通俗类著作在中文图书市场上颇受欢迎 ,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叙事视角的更新 。 这些著作试图把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从汉族中原王朝的叙事框架中解放出来 , 并将其纳入到全球史、欧亚史的叙事框架之中 。
沈卫荣教授曾经在《蒙元史研究与蒙元历史叙事的建构》一文中反思并非历史学者的魏泽福为何能够写出《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的形成》这部世界上最畅销、最有影响力的蒙古历史著作 , 结论是“作为蒙元史学者我们不能只研究蒙元王朝的历史而不关注蒙元历史叙事的建构 , 因为历史研究的目的不只是要揭露历史的真实 , 而且还要诠释历史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