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以藩王宗庙的制度创设为枢纽,带你了解大明宗室的宗庙体系

嘉靖六年(1527年)十月十六 , 代王朱俊杖因病薨逝 。 因没有嫡子 , 庶长子泰顺王朱充燿受命以本职暂理府事 , 主持丧事 。 他一接手府事 , 就面临一件棘手之事——代藩宗庙之中已经没有可供其父代懿王升祔的位置了 。 为此他不敢自专 , 于嘉靖八年(1529年)四月上疏朝廷 , 请求制定祧庙之制 , 以便本藩照章实施 。
“乙亥……代府管府事泰顺王充燿奏称:‘臣考懿王当祔庙 , 而代自始封简王至思王 , 已盈五庙之数 , 请定祧庙之制 。 ’”(《明世宗实录》)
【爱历史】以藩王宗庙的制度创设为枢纽,带你了解大明宗室的宗庙体系
文章图片
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的龙川胡氏宗祠
看到这里估计文友们有话说了 , 南方的祠堂之中 , 就供奉着整个宗族成百上千个牌位 , 望过去密密麻麻一大片 。 对此阿越只能表示 , 祠堂乃是两宋以后才出现的低配版祭祀场所 , “庙”才是正统的专用祭祀场所 。 每一个庙中主奉的神主 , 皆独占一庙或独居一室 , 那啥不是祠堂中的牌位所可以相比的 。
明朝的藩王宗庙制度
提到“庙”字 , 首先闪现在人们脑海中概念 , 估计是佛教寺院 。 然而庙的本意为供祀祖宗的场所 , 比如太庙、家庙、历代帝王庙、文庙等 。
这一概念早在夏朝就已形成 。 周王朝建立后通过周公制礼 , 形成了天子太庙(两周称明堂)、诸侯宗庙、卿大夫家庙三级庙制 , 广义上被统称为宗庙 。 为体现上下尊卑 , 按宗法制进行降杀 , 将各阶级所能建造的庙数分成五个等第 。
“天子七庙 , 三昭三穆 , 与太祖之庙而七 。 诸侯五庙 , 二昭二穆 , 与太祖之庙而五 。 大夫三庙 , 一昭一穆 , 与太祖之庙而三 。 士一庙 。 庶人祭于寝 。 ”(《礼记·王制》)
也就是说 , 只有贵族才能建庙 , 平民百姓只能在家中追思先人 。 逢年过节及近世先人忌日 , 人们在家里祭祀先祖 , 就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
【爱历史】以藩王宗庙的制度创设为枢纽,带你了解大明宗室的宗庙体系
文章图片
位于北京的明清两代太庙
两周以后的帝制时代 , 依然沿用了这一传统 ,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
明代分封宗室为王 , 封藩建国 。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 , 老朱进行第一次大分封 , 册封次子朱樉及以下八子为亲王 , 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 。 大明建国以来的第一批次十大藩王就此出炉 。 有明一朝 , 藩王的地位等同于古之诸侯 , 分封的同时 , 自然也会引入诸侯宗庙制度 。
【爱历史】以藩王宗庙的制度创设为枢纽,带你了解大明宗室的宗庙体系】此时大明王朝新立不久 , 各方面的制度都有待完善 , 藩王宗庙采用何种制度 , 也有待礼官破局 , 老朱拍板 。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 , 礼部受命制定了一套左庙右社 , 只立一庙 , 内分前殿后寝 , 两大建筑各有五间 。 这显然是以“室”代“庙” , 属于“同堂异室” , 五室即五庙 , 符合诸侯五庙之制 。
“丙申 , 命中书省定王国宗庙及社稷坛壝之制 。 礼部尚书陶凯等议于王国宫垣内左立宗庙 , 右为社稷庙 , 为殿五间 , 东西为侧阶 , 后为寝殿五间 , 前为门三间 。 ”(《明太祖实录》)
此时诸王年岁尚幼 , 离之国为时尚早 , 建立藩王宗庙并非当务之急 , 故只是将宗庙当作藩国宫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而简略的论述了一下形制 , 属于草创阶段 。
直到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 , 诸王成年 , 之国被提上议事日程 。 作为藩国礼乐制度一部分的宗庙形制 , 才有了正式实施的需求 , 故再次被摆到台面上 。
此时 , 位于都城南京的各项皇家设施已建设完备 , 因此制定藩国礼乐体系时 , 参考了皇家规格 , 在此基础上进行降杀 , 形成藩国礼乐体系 。 受此影响 , 原本位于藩国宫城之内的左宗右社两大建筑 , 被移出宫城 。
“壬午……定王国祭祀之制 。 凡王国宫城外 , 左立宗庙 , 右立社稷 , 社稷之西立风云雷雨、山川神坛 , 坛西立旗纛庙 。 其宗庙许立五庙 , 二昭、二穆与始祖之庙为五 , 以始封之王为始祖 。 ”(《明太祖实录》)
【爱历史】以藩王宗庙的制度创设为枢纽,带你了解大明宗室的宗庙体系
文章图片
代王府全貌
庙制上 , 以始封之君为始祖 , 宗庙之中供奉始祖和二昭、二穆 , 组成藩王五庙 , 这与两周时期的诸侯颇有不同 。 两周时期 , 诸侯是可以祭祀本支系生身之王的 , 比如《左传·文公二年》载:“宋祖帝乙 , 郑祖厉王 , 犹上祖也 。 ”即宋国以开国之君微子之父帝乙为始祖 , 郑国以开国之君郑桓公之父周厉王为始祖 , 在本国之内专门设庙进行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