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虫”钻进互联网( 八 )

 

说罢 , 和画师站在一起 , 歪着头打量墙上的画 。 蓝布衫长板凳 , 手里拿着鲁班锁 , 全是阿木爷爷的标志性物件 , 不过说实话 , 那张脸太胖了 , 但考虑到画师在场 , 碍于情面 , 没人说 。 只有阿木爷爷憨憨地开口:“不太像啊……”然后瞅了瞅画师 , 笑 , “看这脸蛋儿 , 好像有点像你自己 。 ”


“木虫”钻进互联网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当地政府给阿木爷爷建设创作基地 , 请画师在墙上为他画像 。 新京报采访人员王双兴摄

“火了”之后的连锁效应 , 不仅是政府的扶持 , 还有许多商业活动找上门来 , 有的希望直播带货 , 有的想让阿木爷爷代言产品 , 因为精力有限 , 阿成暂时还没考虑 。

 

媒体也一波一波地涌了过来 。 阿木爷爷记性好 , 他能记住每个采访人员的特点 , 有个采访人员每天扛着大镜头 , 抗得满头大汗;有个采访人员是杭州人 , 但祖籍也在山东;还有个采访人员说话不紧不慢 , 一点一点地问……

 

被采访得多了 , 他甚至能猜到对方想要问什么 , 无非是“为什么做木工?”“成网红了有什么感想?”“以后有什么打算?”等等;对方递来小蜜蜂麦克风 , 他熟练地把接收器装在口袋 , 线从衣服里面穿过 , 麦别在领子上;选择拍摄场地时 , 甚至还能针对光线给出建议 。

电视台在村里取景时 , 长枪短炮总能引发村民围观 , 两三个奶奶停下喂鸡的脚步 , 顶着太阳看上一会儿 , 他们从自己的儿孙的手机里看到过阿木爷爷 , 感慨一句“鲁班的技术”;偶尔通讯公司的年轻工作人员经过 , 一眼就认出了阿木爷爷 , 掏出手机拍了一会儿 , 和同伴笑称“看到花絮了” 。

 

“当地(的人)基本都认识我 。 ”阿木爷爷说 , 出去遛弯时 , 总能听见有人小声说:“这是阿木爷爷 。 ”有时也有人过来打招呼:“我家小孩可喜欢你做的小猪佩奇了 。 ”

 

但哪怕有人看着 , 有镜头对着 , 阿木爷爷身上还是保留着老工匠的习惯和气场 , 人往小板凳上一坐 , 两脚开立 , 手微微蜷曲着放在膝盖上 , 腰杆笔直;干起活来眼睛一垂 , 什么都不管 , 尺子脏了 , 拽起衣襟就擦 , 擦不掉 , 沾一沾唾沫继续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