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边的养蜂人 十一万蜂群酿出“甜蜜的事业”( 二 )


密云水库边的养蜂人 十一万蜂群酿出“甜蜜的事业”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四色蜂箱方便蜜蜂“认家” 。 新京报采访人员 田杰雄 摄

在全国30万蜂农中 , 约一半蜂农如王全生一样有固定场地 。 这意味着他们能依靠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 , 而不必在每年的不同季节奔波千里“追花夺蜜” 。 但同时 , 这也意味着蜂农和蜜蜂们会受到当地气候环境的约束 , 需要非常纯粹地“看天吃饭” 。

 

2019年和2020年 , 密云地区连续两年经历干旱天气 , 这使得荆条花蜜产量减少不少 。 王全生家产出的蜂蜜是“自然成熟蜜” , 即浓度高、不需深加工便可直接食用的天然蜂蜜 , 没有二次勾兑和调剂 , 蜂蜜中自带花香 。 气候干旱对于王全生最直接的影响 , 是蜜蜂的产蜜量少了 。 “若是风调雨顺 , 一个蜂箱最终能够产蜜40斤 。 ”王全生说赶上光景好的时候 , 自己和妻子从春忙到秋 , 收入能达近二十万元 。

 

可惜风调雨顺的年景毕竟是少数 , 以前赶上过大暴雨 , 雨水把土台冲塌 , 上面的蜂箱直接被冲到了山下 , 蜂群损失惨重 , 为此王全生赶紧把土台用混凝土加固 , 蜂箱全放在沉重的合金架子上 。 “今年又赶上干旱 , 那点雨水全下城区了 , 花少了 , 蜜的产量没那么多 , 蜜蜂再勤快也没用 。 ”

 

事业干了32年 痛也甜蜜

 

今年49岁的王全生 , 已经当了32年职业养蜂人 。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 , 王全生称得上是“蜂二代” , 他迄今为止的人生都有蜜蜂的陪伴 。 “养蜂是家传的手艺 , 打我记事儿起 , 家里就有蜂箱 , 只不过没现在这么多 。 ”

 

上世纪九十年代 , 王全生结识了同为密云人的田淑革 , 巧的是田淑革家也有蜂箱 , 也是从小就对养蜂轻车熟路 。 蜜蜂在辛勤采花粉酿蜜的同时 , 似乎也给二人牵出一根红线来 。 采访过程中 , 夫妻俩总是笑呵呵的 , 干活麻利 , 配合默契 。 有人称这是“养蜂世家”的结合 , 是“蜂二代”的强强联手 , 但田淑革心知这份事业的艰辛 。 “能坚持干下来不容易 , 早年间养蜂是不怎么挣钱的 , 也就是最近几年因为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 坚持产出自然成熟蜜 , 才真正有了些收益 。 ”

 

挨蜇 , 对于养蜂人来说是最为寻常的事 。 让采访人员诧异的是 , 养蜂这么多年 , 田淑革至今对蜜蜂还是有点“害怕”的 , 哪怕天气再热 , 每次靠近蜂箱都需要从头到脚全副武装 , 她是真心有点怕疼 。 而从17岁开始正式以养蜂为职业的王全生则称 , 自己对蜜蜂蜇咬已经产生了“抗体” , “这么多年下来 , 如今被蜜蜂蜇了 , 已经是只疼不肿 , 感觉已经习惯了 。 ”不过王全生说 , 自己的鼻子和“人中”仍旧脆弱 , 堪称软肋命门 , “再有抗体 , 只要这里被蛰也疼得不行 , 肯定得流眼泪 , 根本控制不住” 。 所以他即便大大咧咧裸露胳膊和脚踝 , 也不忘将蜂帽上的防护网严丝合缝地系紧在胸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