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冷战的赢家,是别国( 四 )


这当然很难 , 即便是对“山巅之城”而言 。
冷战|冷战的赢家,是别国
文章插图
美国国内爆发的反对越南战争的示威游行
美国在1790年定都华盛顿时 , 只有不到1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至今增加了6倍多 。 美国“民主之父”杰斐逊 , 曾经指望“自由帝国”最后占领古巴 , 甚至吞并加拿大、墨西哥 。
不过 , 杰斐逊之后麦迪逊和门罗这两任总统 , 谁也没有向古巴下过死手 。 直到1846-1848年的墨西哥战争 , 美国才第一次在别国土地上正式作战 。 但美国国会满足于获得加州、得州等地 , 不同意国务卿夺取整个墨西哥的计划 。 韦伯斯特、道格拉斯、科温、林肯等人 , 都是当时著名的反战人士 。
后来林肯上台 , 美国内战爆发 , 却意外解放了黑奴 。 之后美国重新崛起 , 1898年西奥多·罗斯福出征古巴大胜 , 美国顺势夺得菲律宾、关岛等地 。 但又一次 , 他后面的两个总统——有过统治菲律宾教训的塔夫脱 , 与大学校长出身、满脑子和平思想的威尔逊 , 制止了美国的扩张狂热 。
冷战|冷战的赢家,是别国
文章插图
1846-1848年的墨西哥战争 , 是美国第一次在别国土地上正式作战 。 图为1847年 , 美军攻占墨西哥城
学者黄钟认为 , 各种政体的国家都会犯错 , 比如对外侵略 。 但是 , 在共和政体中 , 权力受到多方面制约 , 公民能够顶着民族主义的压力 , 持续反战;当本国一时战败时 , 反对党就会获得机会迫使国家退出战争 , 使之很难“一条道走到黑” 。
相反 , 专制政体缺少权力制约 , 错而难改 , 一错再错 , 难免衰亡——军国主义阶段的日本和德国 , 就是典型 。
这种权力制衡也可以来自外部 , 只不过那时“疾已在骨髓” , 需要刮骨疗毒 。 二战期间 , 德日处于“劣质制度与劣质公民”的恶性循环之中时 , 外来的健康力量(美国为首的同盟国)给予其巨大的改造动力 , 帮助其被压制的反战者翻身 , 又借助这些人的道德形象 , 唤醒被战争洗脑的国民 。
像德日这样的修正主义国家 , 崛起之初都承诺过和平 , 但等势力坐大后就倾向于武力改变国际秩序 。 可见 , “反战”能否成功的关键 , 在于这些国家能否发展出抵御战争诱惑、让不同利益群体发声受保障的机制 , 比如文人领军、议会管钱袋子 。 简单说 , “没有通吃的社会 , 大家才能活” 。
冷战|冷战的赢家,是别国
文章插图
1965年6月18日 , 越南战争期间 , 第173空降旅大队正在越南南部的福荣机场执行防卫任务 , 士兵的帽子上写着“WAR IS HELL”(战争既是地狱)
相比德日 , 苏联在冷战的氛围中 , 追求一种平行秩序 , 并不寻求立即推翻西方世界的主导地位 。 这个“对峙为主、不乏缓和”的过程很漫长 , 核心国家之间的关系有起有落 , 至少美国民间“反战”的机会并不少 。
1959年 , 在和尼克松(时任美国副总统)于莫斯科进行“厨房辩论”之后 , 赫鲁晓夫访美 , 点名与玛丽莲·梦露共进午餐;梦露次年也随她的克格勃情人 , 秘密访问了苏联 。
那段时间 , 战后美苏关系第一次缓和 , 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破坏了这一气氛 。 赫鲁晓夫后来同意从古巴撤出核导弹 , 但以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 , 并且美军私下从土耳其撤出导弹为交换条件 。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 , 苏联趁美国陷入越战泥潭 , 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 。 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 , 美苏领导人互访频繁 , 并签署了《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 , 标志着双方关系第二次缓和——这也是美国国内持续“反战”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