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刘镛:财富可敌国 家训贻子孙

本文转自:前线杂志
来自:前线客户端
【爱历史】刘镛:财富可敌国 家训贻子孙
文章图片
清末民初 , 浙江湖州府南浔镇的“浔商”,登上了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经济舞台 , 演绎出一幕波澜壮阔的商业活剧 , 绵延百年而不衰 , 至今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 在南浔 , 向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说法 , 意思是:家财达到一千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为“象” , 家财在五百万两白银以上不过一千万者 , 称之为“牛” , 而五百万白银以下、一百万两白银以上者 , 称之为“狗” 。
位居“四象”之首的正是刘镛 。 他家的财富 , 据传达到二千多万两白银 。 这是个什么概念?当时的清政府 , 年收入也只有七千万两白银 。 说刘家的财产富可敌国 , 不算夸张 。
刘镛1826年生于一个贫苦的庄户之家 。 年轻的时候 , 当过铜匠 , 整天挑着担子 , 走街串巷 , 为人家修补铜勺铁锅 。 后来 , 刘镛先去镇上一家棉绸布店当学徒 , 又进谈德昌丝行打工 , 指望学点手艺将来做点生意 。 他早起晚睡 , 吃苦能干 , 得到老板的赏识 。 尤其在丝行 , 由于他勤奋好学 , 善于钻研 , 不出几年 , 已经悟出了经营丝业的门道 。 20岁那年 , 刘镛离开谈德昌丝行 , 与人合伙 , 凑足200元钱 , 另起炉灶 , 自己开起了丝行 。 从此以后 , 刘镛开始了快节奏、超常规的飞速发展 。 在他36岁的时候 , 200元的资本翻着跟斗飙升到数十万元之巨 , 而且已从南浔扩展到上海 , 在上海租界内购地造屋 。 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 , 刘家就已富甲一地 , 名震四方 。 清末状元张謇曾感慨地说:咸丰、同治以来 , 东南以富著称 , 而又能以志行品德引领时代的 , 在浙江只有三人:即杭州的胡雪岩、宁波的叶澄衷和南浔的刘镛 。
认真看了刘镛一生的简历介绍 , 尤其是他制定的家训 , 令人产生不尽遐想 。 他一生所遵循的 , 最为重要的三条 , 成为这个家族的传家之宝 。
大处着眼
刘镛的发迹是从当学徒时的“一把尺”开始 , 但他却目光远大 , 有着十分明确的“生意经” 。 他告诫子女:“汝于钱财出入 , 寸宜宽 , 尺宜紧 。 寸不宽 , 则所得者分 , 而必为众怨之的;尺不紧 , 则所失者寸 , 而即为启悔之由 。 ”所谓“寸宽尺紧” , 是刘家在向小户蚕农收蚕茧时 , 份量上总是尽量宽松 , 不占他们的便宜 。 这样一来 , 蚕农们都愿将蚕茧卖给他们 , 成了刘家的“回头客”和固定供应商 , 他们在乡里的威望高 , 人缘好 。 但到了与大客商、外国人做大笔买卖时 , 则把握好尺寸 , 该争则争 。 这才是经商之道 。 我们平时逛菜市场时会发现 , 同是商贩 , 表现却不尽相同 。 有的显得大方 , 蝇头小利 , 不与买家计较 , 四舍五不入;有的表现小气 , 几分钱也互不相让 , 争个不休 。 我在上海菜市场买菜 , 商家大都在称好菜之后 , 顺手搭上几棵小葱 , 嘴里跟上一句:“再来啊!”弄得我心里暖暖的 。 下次再去时 , 便不好意思绕过他(她)的菜摊 , 这样 , 店家的生意不用说就会兴隆起来 。 而到了该较真的时候 , 则应当守诺诚信 , 坚持原则 , 毫不含糊 , 维护该得的利益 。 否则 , 只有吃亏赔本 , 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和积蓄了 。 这就叫“取财以诚 , 取利以信” 。
行善积德
刘镛虽然拥有万贯家财 , 生活却极为节俭 , 朴素淡然 。 直到晚年 , 还保持着用餐时把碗里最后一粒米吃干净的习惯 。 他时时以当年的艰苦生活和祖先的家训自励 , 不追求奢侈享受 , 而以积善种福为重 。 对人又慷慨解囊 , 慈善大方 。 他告诫自己和子女:富足之家 , 就好比肌肤充盈的人身 , 看起来很健康 , 但若是阳气太盛 , 反而会伤害到脏腑 。 这就像一些欧美人喜欢享受日光浴一样 , 过度地暴晒 , 就会增加罹患皮肤癌的可能 。 刘镛深知财富过多容易奴役人的性情 , 弊大于利 , 所以他将赈灾义举 , 比作是为自己治病:“我每年都拿出几千金来给别人 , 不是为了求福 , 而是为了治疗我的疾病 。 因为天地之道 , 就像水一样 , 存贮满了 , 就要往外流 , 而我不等水满 , 就先开始泄流 , 未待生病 , 就早预防 , 早治疗 , 自己先警戒自己 。 ”在刘镛私家花园小莲庄旁边的刘家庙内 , 立着一道建于1893年的“乐善好施”牌坊 , 那是光绪皇帝专门钦准的 。 为了表彰刘镛在1889年浙江发大水时 , 主动拿出数万银两 , 向安徽芜湖购米万石 , 救活了成千上万的灾民 。 刘镛还在上海青浦县 , 陆续购置一千多亩的义田 , 嘱托儿子刘锦藻 , 学习宋朝范仲淹的办法 , 筹建义庄 , 造福乡亲 。 刘锦藻在刘镛去世后 , 继承先辈遗训 , 出售部分田产和房屋 , 筹款十二万余两白银 , 以此为资本 , 营建起刘家义庄 。 末代皇帝宣统为此御书“承先睦族”匾 , 颁给刘家 。 看看我们周围 , 也有喜欢做慈善活动的 , 也有愿意帮助他人做事的 , 可是其中有一些人 , 行动的目的往往不那么“单纯”:遇到上镜头的慈善活动 , 就兴高采烈;遇到集体组织的献爱心 , 就踊跃报名……应当说 , 这种行为本身是值得提倡的 , 但其求表扬的做法 , 则不值得鼓励 。 看看刘镛 , 出手就是成千上万的真金白银 , 并不为了赢得一个好的名声 , 真正达到了做人的极致 。 正是这种淡泊名利、一心向善的精神 , 获得了乡邻的拥戴 , 刘镛85岁去世之时 , 远近百姓得知 , 纷纷前来吊唁 , 哭声一片 。